近年來在網路上,藍營支持者常以結合不同政治概念的名詞批評綠營,例如「塔綠班」取自「塔利班」之諧音、「綠衛兵」改自「紅衛兵」、「綠色恐怖」改自「白色恐佈」、「綠共」為「綠營」加「共產黨」、「綠粹」為「綠營」加「納粹」。
對於這些說法,陳方隅接受《鏡報新聞網》訪問表示,使用這些名詞的人,既缺乏歷史敏感度,也沒有同理心,只是抓到什麼概念就拿來用。例如「塔綠班」,事實上,他們並不關心被塔利班政權傷害的人;又如朱立倫提及「納粹」,德國這些年來反省很多,也有做轉型正義,反觀國民黨並未進行轉型正義。
陳方隅認為,這樣類型的政治符號操作,是去脈絡化的人身攻擊、汙衊,完全沒有歷史知識,只是想藉此醜化羞辱對手,激發其負面情緒。
陳方隅回憶指出,大約十幾年前,一些國民黨年輕幕僚就開始使用類似的語言,例如拿「紅衛兵」來謾罵社會運動者,當時他聽了覺得很震驚,「這些人真的知道紅衛兵是什麼嗎?但其實他們根本不在意。」
陳方隅點名這批藍營年輕幕僚包括林家興、黃士修等,後來到了徐巧芯發揚光大。他說,徐巧芯發現這些激烈言論在網路社群會被放大,能獲得很大聲量,「其他人也有樣學樣」;十幾年來,這些人長大了,開始擔任國民黨要職,於是這些網路語言就成為藍營論述主流。
至於這類「複合名詞」的傳播效果,陳方隅分析,藍白支持者聽了會「很爽」,因為民進黨已執政很久,讓藍白陣營有焦慮感、「覺得賴清德很可惡」,所以再怎麼不妥的名詞,在其同溫層中都會傳開。
另外對於綠營的因應之道,陳方隅則認為,與其去和網友吵這些「奇怪名詞」,應該要努力說明政策,針對搖擺選民、中間選民,就議題進行溝通和討論。「名詞的爭辯只是刺激情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