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報新聞網》盤點類似案例,流行於2021年的「塔綠班」,是取自「塔利班」的諧音;「綠衛兵」改自「綠營」加「紅衛兵」;「綠色恐怖」是「綠營」加「白色恐怖」;今年盛行的「綠共」是「綠營」加「共產黨」;後期才出現的「綠粹」則是「綠營」加「納粹」。
分析這些複合名詞的共通點,就是「綠營」再加上另一個獨裁、極權的負面政治概念,有些是諧音,有些則是顏色的替換,反對泛綠陣營的網友常拿這些名詞來批評、攻擊民進黨及其支持者。
然而,不只是網友或特定社群粉專,就連國民黨官方也說「綠共」一詞。國民黨主席朱立倫4月16日受訪時談及「宋建樑佩戴納粹臂章」一事,他指出,這是在反諷民進黨的獨裁,「我們反惡霸、反綠共、反獨裁」;日前國民黨發動426凱道集會,也以「反綠共,戰獨裁」為號召主軸;目前,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大門口,正貼著「罷免賴清德,先罷綠衛兵」大型醒目標語。
用魔法打敗魔法 藍營破解民進黨敘事策略
對於這些源起於網路的負面流行語,1名資深藍營幕僚告訴《鏡報新聞網》,「綠共」一詞的興起,主要是因為民進黨政府全面執政,讓人感覺愈來愈霸道,尤其是賴清德上任總統後,作風和共產黨的獨裁很像,所以把2個概念結合在一起,強調綠營的獨裁行徑。
該人士分析,這是一種破除民進黨文宣手法的方式,過去民進黨在打資訊戰時,常罵藍營是「中共同路人」,用很簡單的二分法:反共就是好人、親共就是壞人,因此當「綠共」名詞出現,就會讓民眾感覺到,藍營不一定是純粹的壞人,而綠營也可能不是純粹的好人;這是在擺脫「國民黨和中共掛勾」的印象標籤,呈現「不是藍營才會賣台,綠營也可能賣台」。
該人士續指,一旦破解了民進黨的傳播敘事策略之後,民眾就不再以單純的二分法來看待政局。此外,近期在民進黨內發生數起共諜案,讓「綠共」名詞更有正當性。
塔綠班、綠粹、綠共、綠色恐怖等名詞,皆在不同時期於網路上流行。不過「塔綠班」和「綠粹」現已幾乎很少人用,目前大多在罵「綠共」「綠色恐怖」,藍營人士認為,台灣人民對於塔利班、納粹比較不熟,不如共產黨、白色恐怖有較為切身相關的熟悉感。
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接受《鏡報新聞網》採訪表示,「綠共」這些名詞,是針對綠營長期雙標、濫權的反擊,屬於「人民的創意語言」和「抵抗的文化」。
楊智伃批評,民進黨永遠都是用「抗中保台」來給異己貼上紅色與中共同路人的標籤,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凱道的致詞提及「國民黨反中共,我們也反綠共」,這些名詞代表著「用魔法打敗魔法」,戳穿綠營的偽善與虛偽。
語義傳染+社群操作 綠批:妨礙理性討論、傷害民主
民進黨在5月10日推出全新網路節目《爸媽叫我不要談政治》,由黨內年輕幕僚艾立擔任主持人,第1集主題就在討論「綠共」「綠色恐怖」等政治標籤。艾立在節目中說,透過QSearch分析發現,每逢重大政治事件,「綠共」就會被特定粉專或藍營人士推上熱搜,形成分進合擊的放大效果;同時,另一個標籤「綠色恐怖」也迅速跟進。
艾立指出,中共也參與這波言論戰,3月15日,中國《人民日報》評論賴清德提出的國安17策略是在製造「綠色恐怖」。藍白陣營在國內帶風向,北京輿論接球,裡應外合。
對於這種現象,艾立表示,在學術理論上稱為「語義傳染」(semantic contagion),當帶有強烈情緒的標籤,被反覆丟到社群裡,在演算法的加熱與擴大下,「情緒會跑得比事實更快。」他說,當偏頗資訊廣為流傳,負面框架在群眾的潛意識裡生根,妨礙理性的討論,也撕裂社會和諧,對民主社會會造成深遠傷害。
關於「語義傳染」的概念,《鏡報新聞網》研究發現,已故的美國賓州大學教授詹姆斯・羅斯(James F. Ross)曾撰文分析,詞語的意義,會根據前後文的互相影響,而有動態調整。也就是說,詞義並非固定的標籤,而是會根據語境、前後文字的搭配,而產生動態的變化。
沈伯洋:「綠共」弱化共產黨的可惡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接受《鏡報新聞網》訪問表示,「綠色恐怖」「蟾蜍」等名詞,都是中國那邊先開始的,然後台灣很多網友和粉專覺得方便、好用,就拿來用。他不認為國民黨有接受中共什麼指令才這樣做,只是使用這些名詞,網路宣傳效果會加倍、發文觸及率會提高。
沈伯洋批評,「綠共」「綠色恐怖」等這些名詞,一方面是弱化了共產黨、納粹、白色恐怖的可惡,另一方面,利用其刻板印象,去貼民進黨的負面標籤。
沈伯洋說,綠營要對抗這些名詞,應該要多做正面論述,讓民眾知道執政黨做了哪些事,才不容易被貼負面標籤;此外,也要讓大家知道共產黨在做什麼,例如點出西藏、香港的現況,讓民眾了解雙方本質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