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警政署165打詐儀表板,上週5月4日到10日全台受理詐騙案件數高達3450件,財產損失近新台幣19.5億元,另以昨(14日)為例,全台受理詐騙案件數單日也有600件,損失金額高達4億6173萬元。
警方表示,現今詐團詐騙規模宛如工業化流水線,熱門手法仍以「假投資」與「網路購物」居冠,詐團特別針對高齡者、鄉下地區或資訊落差大的族群設局,有時甚至裝成客服、醫師、警察等公權力角色進行詐騙。警方呼籲,不論你是誰、做什麼工作,只要覺得可疑就該馬上求證,「覺得怪=可能是詐騙」,千萬別撐著不說,才能阻止更多人受害。
檢警站在打詐第一線,近年來想方設法要消滅詐團,但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4日卻做出一個最新裁定,言明詐欺犯只要自白並繳回個人實得的報酬而非被害人遭騙的總金額,即使未返還被害人損失,仍可適用減刑規定,裁定一出爐,法務部馬上跳腳,認為此裁定不僅悖離減刑條文原意,甚至無法遏阻詐團氣焰,已決定啟動修法,確保罪刑相當、杜絕濫用。
法界舉例,詐團第一線的車手們,往後只要繳回自己實得的犯罪報酬,就可減刑,無視受害人損失恐達上百、上千萬元;法界憂心,最高法院的裁定出爐後,恐有更多需錢孔急或貪圖小利的民眾,加入詐團車手行列,讓受騙民眾傾家蕩產,「反正車手被抓只要繳回犯罪報酬,就能輕鬆減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