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驅逐溥儀出紫禁城,是中國近代史上象徵帝制最終崩解的重要事件。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但根據《清室優待條件》,他得以暫居紫禁城,仍保有皇室的待遇與尊榮,繼續在宮中以「皇帝」的禮節生活。北洋政府對此一直維持默許態度,形成「共和國中仍有皇帝」的奇特局面。
1924年,馮玉祥原隸屬直系軍閥曹錕麾下。同年十月,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在戰爭末期突然發動「北京政變」(又稱「首都政變」),推翻曹錕政府,掌握北京政權。為了樹立新政形象、打擊舊勢力、並宣示共和決心,馮玉祥決定廢除清室優待條件,將溥儀逐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突然帶領軍隊包圍紫禁城。鹿鍾麟奉大總統黃郛之命令,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宣言文件,與李石曾和張璧帶領軍隊佔領紫禁城,使用武力要求遜位皇帝溥儀簽署「取消皇帝尊號聲明」,限溥儀在兩天時間內,收拾個人物品,離開紫禁城,如果溥儀拒絕,馮玉祥威脅要燒毀紫禁城。溥儀為保護紫禁城免遭破壞,別無選擇,只能無奈地答應其要求。當時溥儀年僅十九歲,對此毫無準備,只能在倉促出宮,先暫居父親載灃的宅邸醇親王府,之後在日本人的協助下,先後居住於天津日租界的張園和靜園。
這一事件象徵清王朝與帝制體系的徹底終結,中國從形式上真正成為共和國。馮玉祥的行動被視為「反封建、反帝制」的重要一步,受到部分知識分子與輿論的讚賞,但也有人認為他藉政治口號行軍事奪權之實。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失去了皇室權力與尊嚴,然而他後來又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為「滿洲國」傀儡皇帝,歷史命運再度轉折。整起事件不僅揭示舊制度崩潰的象徵意義,也反映了軍閥時期政權更替的動盪與現代中國轉型的艱難過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