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美中領導人於釜山再度握手,這場歷時百餘分鐘的川習會,被川普形容為「十二分的成功」,被《人民日報》詮釋為「中美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雙方都在宣告勝利,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美國的勝利是交易成果,中國的勝利是秩序恢復。當兩個強權各自講述自己的成功故事,真正的訊號,反而來自他們共同避談的議題:台灣。
「缺席的存在」是台灣近年外交節奏的最佳寫照
川普在會後明確表示,「沒有提到台灣,也沒有被討論」。對熟悉國際政治節奏的人而言,這句話的分量並不比關稅、稀土或芬太尼協議輕。事實上,「不提」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動作。在美中對抗的高張態勢下,雙方選擇讓台灣暫時消失於談判桌上,既是彼此的默契,也是刻意的安排。這場會談雖然短暫,但美中都明白:一旦觸及台灣,在各自有所堅持下,整場對話就會變調,甚至不歡而散,無益於難得的高層溝通。
這樣的沉默,不是忽略,而是一種有意識的戰略迴避。美方早已表明不希望在高層會談中討論台灣議題,以免被中方誤導為「可交易項目」;中方則明白川普不會在台灣問題上讓步,也不願讓川普有機會公開展示「拒絕中國壓力」的強硬姿態。結果是台灣沒有被提及,卻仍在場。這種「缺席的存在」反而是台灣近年外交節奏的最佳寫照。
低可見度外交:從談判標的到行動主體
事實上,台灣這幾年在國際舞台上的外交表現,正展現出一種高度自制的成熟。面對美中之間的戰略競逐,台灣既不以激情介入,也不以焦慮表態,而是努力讓自己從「談判標的」轉化為「行動主體」。這種「低可見度外交」不是消極的隱身,而是一種積極的避險,它讓台灣在風險與能見度之間找到平衡,讓台灣的存在被默認,而非被討論。它讓國際社會逐漸接受台灣的穩定與可預期性,而非挑釁與風險。
這種穩定感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幾。從蔡英文政府時期的「不挑釁、不退縮」,到賴清德政府延續的「務實溝通、穩定布局」,台灣的外交語言已逐步去政治化、制度化。台灣不再急於被看見,而是透過穩定的行為模式,讓世界理解:我們是一個可靠、理性且有能力自我治理的民主國家。當中國仍在高調宣示「一個中國」時,台灣選擇以行動取代口號,這正是國家領導人外交成熟的象徵。
美中敘事競逐下的喘息期
反觀中國的反應,從人民日報「鐘聲」評論到外交部發言,通篇都在強調「溝通」、「合作」與「共贏」。這是一種語言上的降溫,也是一種策略性的重塑。中國深知,美中關係再度破裂將重創其經濟與國際形象,因此必須藉由「理性姿態」重新包裝對外政策。但在這種柔性修辭的背後,仍是強烈的權力焦慮。中國要的從來不是合作,而是主導;要的也不是和平,而是控制。當中國講「共贏」,其實是在說「你贏的部分,由我定義」。
因此,台灣的「被沉默」其實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狀態。當美中兩國陷入敘事競逐之時,台灣暫時退出聲量場,反而獲得喘息的空間。這不代表我們可以鬆懈,反而意味著一段難得的準備期。未來更要積極加固民主體系、完善防衛政策、強化與民主盟友的協調,讓台灣在未來的談判場上不再是籌碼,而是參與者。
台灣懂得沉默維持存在
明年,川普預定訪中,習近平也可能回訪美國。屆時台灣勢必再度被置於聚光燈下。那將是一場真正的考驗:台灣能否在被討論時,依然掌握話語主動權?能否讓世界看到,我們不是「問題」,而是「選項」?
沈默,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自我控制的力量。在喧鬧的大國政治裡,懂得何時說、何時不說,是一種深層的外交智慧。對台灣而言,這次「未被提及」的川習會,也許正是一次無聲的勝利。因為這證明,台灣已懂得,在沉默中維持存在,在穩定中展現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