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覺醒與轉型—從愛河污染整治到國際城市的道路
1980年代開始的「愛河污染整治」改變了港都高雄的城市景觀。圖/高雄市政府臉書
曾聰智/退休環工技師
據報導,在《天下雜誌》舉辦的「2025天下標竿城市」評選中,高雄市再度以卓越表現脫穎而出,榮登「年度卓越城市」之冠,更在「永續幸福城市獎」中名列六都第二,展現高雄在永續治理、經濟成長與社會進步三大面向的全面實力。
在台灣的六都之中,高雄是一座相對覺醒、市民具備共同願景、並願意為轉型付出努力的城市。若有持續有為而具遠見的領導,高雄成為台灣第一個真正的國際城市,其實並非遙遠的夢想。儘管目前人均所得並未達六都前列,但城市的精神面貌,卻已在逐步蛻變。

一、覺醒的起點:愛河污染整治與市民心態的轉折

高雄的轉型,應追溯至1980年代的「愛河污染整治」。這場工程的成功,不只是工程技術的創意,更是市民心理的轉折點。
在那之前,高雄被貼上「落伍」、「汚染」的標籤,市民心中多半存有一種保守與喪志的混合心態。愛河污染整治的成功,讓市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原來可以改變,原來不必永遠停留在無奈與消極之中。
這個改變的起點,必須歸功於王玉雲市長的決斷與擔當。當時的污水下水道建設,是政治人物避之唯恐不及的議題:耗資龐大、埋於地下、短期內難見政績。然而王玉雲仍選擇承擔壓力,支持工程團隊以創新「截流系統」取代教科書式的雨污分流方案,既爭取了市民支持,也為長期分流建設開闢了時機。這份膽識與遠見,值得被銘記。
愛河的不再惡臭,與兩岸違章建築的清除,象徵著城市自我整頓的開始。它不僅改變了環境,更喚醒了人心,喚起了高雄人對自身命運的主體意識。

二、願景的展開:從工程治理到城市理想

在愛河整治奠定基礎之後,謝長廷市長以愛河為中軸,提出了「國際港都」的願景,使市民首次有了具象的共同想像。
隨後,陳菊市長接手這個願景,展現出一位行動者的實踐力,將理想化為具體的城市建設,讓高雄正式步入追求理想的軌道。
而陳其邁市長則延續此脈絡,以務實的「耕耘者」姿態,讓願景的雛形逐漸具體成形。
回望這四十餘年,可以說是從王玉雲、蘇南成、吳敦義奠基,到謝長廷、陳菊、陳其邁深化的一段城市成長史。
前者開啟了覺醒,後者培養了自覺、自立與自信。高雄因此成為台灣少數能兼具本土精神與國際視野的城市。

三、市民文化的成熟:從政府施政到市民參與

真正的城市進步,並非政府單方的成果,而是政府與市民共同創造的結果。
高雄的可貴,在於市民文化的逐漸成熟。這座城市能將本土傳統與現代國際文明融為一體,形成一種「自覺而溫厚」的市民氣質。這是高雄最珍貴的資產。
未來,高雄若要邁向國際進步城市的水準,必須強化民間的組織與公共參與。例如,成立「市政建設關懷組織」之類的平台,讓民間力量得以整合,形成對城市願景的集體思考。
世界上許多成功的城市,如紐約、波士頓、橫濱等,皆因民間靈感與行動力而蛻變。紐約曼哈頓的「高架公園」便是由兩位平凡市民的構想起步,最終促成市府與全市民的共力。
同樣地,高雄的新建「鐵路綠園道」不應止於單純的自行車道,而應落實陳菊所倡的「綠色廊道」理念,學習波士頓「翡翠項鍊」綠道的精神,使其成為生物多樣性的棲地與市民親近自然的樂園。
高雄市政府臉書20250905_2025-10-31.jpg
高雄有著國際化的城市文化,海港與城市合一的先天優勢相當明顯。圖/高雄市政府臉書

四、從公平的史觀看高雄的城市精神

在肯定本土派市政成就的同時,也應公允地看見早期建設者的貢獻。
愛河整治的推動者是王玉雲,南星計畫跨越蘇南成與吳敦義。若高雄人只願記得「某類人」的努力,而忽略城市發展的整體脈絡,反而可能陷入政治性的狹隘。
都市建設的本質,是民生與未來。真正的城市治理,必須超越黨派與意識形態。
比如,護國神山的張忠謀等固非本土人士,但他們的專業精神與對社會的貢獻,同樣構成今日台灣的基石。
因此,高雄的自信,應以包容為底色;高雄的進步,應以共創為目標。

五、展望:以謙卑與信心邁向國際城市

回望這四十年的歷程,高雄從一座工業城市,逐步走向生態與創意並重的城市。
這條路既艱辛又光榮,它體現了一座城市由外而內、由工程而文化、由被動而自覺的轉變。
未來的高雄,應當在國際永續發展的思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既是港都,也是綠都;
既傳承本土,又擁抱世界。
我深信,愛河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它仍在流淌,流過人心,流向一個更自信、更美麗、更值得驕傲的高雄。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