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事就是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
當台灣遭到中國武力進犯時,就是日本可能會動用自衛權的時機。圖片取自日本海上自衛隊吳地方隊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

mirror-daily-logo

2025/11/13 06:40:00

廖國翔/律師、神戶大學法學博士
近來隨著台灣軟實力的增強,也使得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大幅提升,在外交上更大有斬獲。最獲國人關注的,莫過於副總統蕭美琴在上週六(11月8日)受邀前往在歐洲議會(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IPAC高峰會中進行演講,與會來賓均是IPAC成員國的議員,且這也是台灣第一次現任副元首能在歐洲議會內發表演說,可謂極其重大的外交突破。與此同時,前總統蔡英文也將在11月10日在德國的柏林自由會議中發表演說,這些都算是近期外交上的好消息。
與此同時,也值得多加關注的,則是日本高市內閣從上週五開始,一連串對於台灣有事的表態與發言。不僅代表著高市早苗將繼續維持安倍路線,也隱含著日本協助台灣抵禦中國武力進犯的可能性。
11月7日,日本眾議院的預算委員會中,立憲民主黨的岡田克也於針對首相高市早苗的質詢中,要求高市早苗對於日本防衛權的行使以及對台灣有事的看法進行說明。這問題的遠因是出於,在去年自民黨黨主席選舉期間,2024年9月15日高市早苗在日曜報導的專訪中明確的肯認,一旦台灣周邊海域遭到中國海上封鎖時,就是足以認定成立「存立危機事態」的重要因素。

成立「存立危機事態」的條件

原本依照日本憲法第9條的規定,日本全然放棄戰爭權力,只擁有自衛權,這也被稱為是個別自衛權,也就是只有當日本本土遭到攻擊才能出兵反擊。然而基於日美共同安保的需求,日本在2014年7月不循修憲程序,而對憲法第9條的文義重新解釋,並導入集體自衛權的概念。集體自衛權具體來說就是雖然日本自身未遭受戰爭攻擊,但是一旦日本的盟國或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遭到攻擊時,日本得以出動自衛隊協助。在這解釋下也大幅突破過去憲法第9條對於自衛隊行使權限的限制,使日本得以較積極的介入鄰近盟國的紛爭中。
在此解釋修正後,緊接而來是2015年安倍內閣所提出的安全保障關聯法案修正案,當中針對日本自衛隊出動的條件進行更細部且具體的規範。至於近來躍上媒體版面的「存立危機事態」,正是於該修正案中,在事態對處法第2條第4項所新增的法律概念。在相關解釋中,認為成立存立危機事態有三項要件:1.與日本具緊密關係的國家遭受武力攻擊且此將危及日本的存立;2.並無其他妥適的手段存在;3.在必要的範圍內選擇最小限度的手段。換言之,一旦遭認定發生「存立危機事態」時,日本自衛隊就有出動的可能,至於出動的形式與規模可以再討論。
回歸高市早苗在去年9月15日的發言,其見解可以說宣誓了如果一旦台灣遭到中國海上封鎖時,就該當於存立危機事態,而有出動自衛隊介入甚至動用武力的可能性。而在這次眾議會的質詢中,岡田克也則是明白挑戰此見解,認為高市早苗去年的言論是相當輕率的發言,並要求高市早苗說明究竟為何會認為台灣被海上封鎖就危及日本存立。
569738693_1360506778764680_5070113312846637143_n_2025-11-12.jpg
高市早苗在眾議院答詢時的說法,是延續安倍晉三以降的看法。圖片取自首相官邸臉書
就此,高市早苗進一步說明,「是否產生存立危機事態」當然得視具體發生的狀況來綜合判斷,如果是以民間船隻封鎖,而未進入戰爭狀態的話,這未必會成立存立危機事態;但要是中國以「武力」進犯台灣、對台灣採取武力攻擊,例如以戰艦進行海上封鎖等,又或是美軍為了解除封鎖而馳援台海周邊進而與中國交火,這就有可能該當存立危機事態。
同一天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在記者會中也被問到對高市早苗的答詢內容的看法。小泉進次郎明確表示,高市早苗的說法與歷來日本政府的見解相一致,並沒有任何不妥之處,而台海的和平不僅對日本影響甚劇,對於整體國際社會也是至關重要。接著,小泉進次郎並指摘岡田克也的質詢過於去脈絡化,畢竟高市早苗去年9月15日的發言是在電視節目所假設的特定情境下,去針對各個黨主席候選人詢問看法與立場,岡田克也不應抽離原先節目設定的問題,來脫離脈絡斷定及質疑高市早苗的立場。

82%日本人認同高市早苗看法

整體來看,雖然目前高市內閣有不斷的強調必須「視具體情境而定」,以及要盡可能的尋求和平對話的機會,但在考量到最糟的情況下,確實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而且會該當於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而有近一步有出動自衛隊介入的可能性。高市早苗在眾議院答詢時的說法,可以說是延續安倍晉三以降的看法,將台灣有事視同為日本有事,且不排除動用自衛隊協助台灣,或者說終止戰端,而目的當然再讓日本脫離此一「存立危機事態」。
針對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就是存立危機事態」的發言,在11月9日日曜報導撥出時所做的觀眾即時民調顯示,經62,187名觀眾投票後,82%認同此發言是妥適的,僅12%認為不妥,6%沒意見。這也足以凸顯當前日本整體的社會氛圍,某種程度上也意識到台海若發生戰端會對日本帶來不小的威脅,並支持行使自衛權。
而就此,中國官方自然大為光火,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甚至在X(舊Twitter)上狂妄的表示:「那種擅自探出來的骯髒脖子該一刻都毫不猶豫的斬下去。」直接公然放話要斬首高市早苗,只是過沒多久似乎覺得好像苗頭不對,又縮回去把這貼文刪除掉。只是那內容早已被網友截圖瘋傳,造成日本集體炎上,紛紛要求中國道歉,並認為該把薛劍直接驅逐出境。薛劍或許是不想刪文後氣勢上輸人,在11月9日又發了中國航空母艦群巡航的影片,並在貼文中用日文寫道:這不是CG也不是AI製作的影片,這就是中國解放軍真實的面貌,「任何干涉中國內政、損害國家主權、阻撓實現台灣兩岸統一的行為,都絕不容忍。」想跟日本大秀軍事肌肉的意味躍然紙上。
對於薛劍種種荒腔走板的言論,日本政府也對中國提出抗議。只是中國外交部對此直接置若罔聞,發言人林劍反而在10日的記者會中質問高市早苗:「到底想向台獨勢力發出何種信號?是否企圖挑戰中方核心利益、阻撓中國統一大業?究竟想把中日關系引向何方?」盡顯戰狼外交本色。
隨著高市早苗關於台灣有事的發言在日本已掀起巨大的輿論迴響。在11月10日上午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中,立憲民主黨的大串博志再度質詢高市早苗,針對台灣有事的相關言論,是否要取消或撤回發言?高市早苗對此則明確的表示:該言論是日本政府歷來延續的立場,所以就台灣有事等言論並沒有要取消或撤回,至多作為未來改善的方向上,會避免在議會中就特定的假設情境來陳述意見。
在高市早苗已做出明確表態後,大串博志遂轉問小泉進次郎是否贊同高市早苗的發言,繼續質問「難道中國以武力攻擊台灣就真的是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嗎?」,對此小泉進次郎的回應是:他完全不能理解立憲民主黨不斷追問這個議題究竟是想得到什麼答案,到底是想要求內閣針對各個不同的具體狀態訂定詳盡的處理標準,又或是認為內閣不該輕易的講出台灣有事這種話呢?內閣當然會針對整體發生的事態進行綜合判斷後做出最有利國民的決定,而這也是高市早苗在上週五針對岡田克也的質詢時有強調的。至於個別大臣並沒有撤回其他大臣發言的權力。小泉進次郎的答詢不僅直指立憲民主黨不斷在這議題上打轉的真實用意為何,更進一步捍衛了高市早苗所採取的立場,顯示這已是目前內閣的既定政策立場。

台灣遭到中國武力進犯 日本可能動用自衛權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高市內閣固然一定程度採取了較迂迴的說法來保留在國際局勢上的彈性空間,可是對於該如何詮釋台灣有事,卻也同時劃定了明確的底線,也就是當台灣遭到中國武力進犯時,就是日本可能會動用自衛權的時機。這不啻是相當重要且清晰的宣示,背後更彰顯日本與台灣可謂關係緊密的命運共同體,且日本已清楚認知到中國武力進犯的野心以及這會對日本所引發的嚴重危機。
4c83d93e-f25e-4acc-9612-056e17880c2e-w2400_2025-11-12.webP
日本已清楚認知到中國武力進犯的野心以及這會對日本所引發的嚴重危機。圖片取自美國白宮臉書
回歸到台灣本位的現實層面來看,目前台灣面對的是世界軍事武力排名第二或三的中國威脅。要單憑台灣自身成功抵禦並還擊來自中國的所有攻擊,從現實層面上來說的確不太可能,甚至有點癡人說夢。台灣能做的,除了要提高軍事預算,研發與購買更精良的武器,將自己武裝成刺蝟來威懾中國外,更得要不斷強化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性,讓國際認可台灣是不能隨便地被中國以維持內政之名強行侵略,否則將會對整體國際秩序帶來重大危害。而台灣更應利用先天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年來所構築名為矽盾的半導體產業,在國際社會中持續作為關鍵樞紐。
從蔡英文政府到賴清德政府,無論是對於台灣內部的產業發展以及對外的外交政策上,可以看出遠離中國的策略獲得極高的成效,不但降低了對中國的依存度,更讓台灣成為先進晶片產業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但於此同時,中國也逐漸藏不住自身想要併吞台灣與美國爭霸的野心,其於習近平主政下早已脫下過去數十年來披在身上偽裝的傻憨貓熊形象,開始對鄰近地區伸出軍事爪牙,完全顯露戰狼本色,對台灣的威脅更不容無視。
讓中國的軍事威脅被世界認清與提升台灣的重要性二事,均是讓台灣可以在外交上不斷突破中國封鎖的關鍵,這同時也讓鄰近的重要友邦,尤其是日本願意在台灣遭受危難時伸手支援,這些都是可以使台灣避免遭受戰火襲擊的重要事前預防手段,當然必須把握一切機會去做。
反觀藍白,卻仍一副見不得台灣好的樣子,平常不斷在國內鼓吹投降論,再順手砍掉軍事預算,特別是潛艦興建預算不說。在副總統蕭美琴出訪比利時之餘,大批網軍鋪天蓋地的湧上散播假消息,企圖削弱與污衊台灣的外交努力,甚至連此次演說是政府花錢買來的謠言也能四處轉發。國民黨立委許宇甄更無視台灣不斷積累的外交努力,將此次演說硬是要貼上「政治表演秀」的標籤。姑且不論在歐洲議會的演說可以讓歐洲國家願在台海發生戰端時提供多少實質協助,但將此與近日日本政壇對於台灣有事所掀起的浪潮一起觀察,這些確確實實都是台灣在長期的努力下所獲得的友誼與成果,同時也是中國對區域威脅的鐵證。而這也讓藍白迎合中國立場,陪著中國外交部在那邊一起急跳腳痛罵的行徑更顯荒謬。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