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傑憶/旅居義大利社會學博士。個人網頁:地中海豔陽
1960年,甘迺迪競選總統時,為了消弭美國根深蒂固的反天主教疑心,他說:「我不是天主教徒候選人,我是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但剛好是個天主教徒。」85年後,樞機秘密會議(conclave)打破近代天主教會不讓美國霸權掌控教廷的禁忌,選出新教宗良十四世,剛好是個美國人。
美國的天主教時刻
逃離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在北美建立家園後,一直對天主教懷有戒心,抗拒「教宗主義」(Papism)滲透美國。然而,美國正在迎來「天主教時刻」,剛剛卸任的前總統拜登不再迴避他的天主教信仰,天主教約占美國人口的20%,但在重要公職超額代表,最高法院大法官2/3是天主教徒。
更值得注意的是,天主教傳統主義在美國復興,成為保守派的思維泉源,不只副總統范斯引用中世紀奧斯定(Augustine of Hippo)的神學正當化川普大規模驅逐移民的政策,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也引述良十三世在19世紀末的通諭支持關稅理論。現在,范斯無法再自居是天主教義的美國首席詮釋者,芝加哥出生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在5月8日成為良十四世(Leo XIV),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奧斯定會士。
在教宗良十四世曾經就讀的美國天主教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任教的歷史教授法喬禮(Massimo Faggioli)指出,美國仍是強權,但川普時代的美國不再擁有20世紀的霸主地位,讓樞機們更能接受一位來自美國的教宗,讓過去的不可能選項變得可能,良十四世也迫使美國政壇無論左派或右派都必須更關注來自教廷的聲音。
無論有心或無意,良十四世的言行對美國的影響力將超過任何前教宗。延續前教宗方濟各對國際事務的關注,還有樞機主教團在秘密會議舉行前唯一的公開聲明攸關世界和平,新任教宗不只關注在烏克蘭的戰爭和中東衝突,而是全球各地的動盪不安。無論在內政或外交,良十四的份量將讓美國更關注教廷的動向,世界也將隨之更關注教廷,包括美國首要對手中國。
北京與梵蒂岡沒有外交關係,雖在2018年簽署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分別在2020、2022年續約兩年後,2024年延長為續約四年,但中共對宗教越管越嚴,非常防備教廷對中國天主教的影響力,也是這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局外人,只有香港樞機周守仁有選舉權,中國大陸沒有任何樞機。
中國還不知道如何應對美國教宗
與教廷、北京都關係良好的漢學家郗仕(Francesco Sisci)表示,中國政府對於天主教會出了一位美國教宗深感震驚,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如何應對。另一位熟悉梵中互動的專家也說,北京應該不樂見美國教宗,比起方濟各去世時官方遲遲沒有回應,外交部很快表示「希望在新教宗的領導下,繼續本著建設性精神與中方對話,」雖保持禮貌的外交辭令,但中共對於良十四世的政治解讀還很難說。
梵中在2024年磋商續約時,美國總統選戰方酣,為避免川普回歸衝擊,加上教宗方濟各體力日衰,希望鞏固這份得來不易,但也充滿爭議的協議,雙方同意延長為續約四年。方濟各去世後,這份協議成為攻擊熱門教宗人選--教廷國務卿帕洛林(Pietro Parolin)的工具,然而,他最終不敵普雷沃斯特的關鍵是缺少在教區牧靈的經驗,133位樞機經過12場大會討論,在秘密會議前勾勒出他們期待的教宗特質,「一名親近人們具體生活的牧者。」此外,義大利籍樞機人數雖然最多,高達19位,但分歧內鬨,阻撓帕洛林凝聚當選所須的2/3選票。
133位樞機討論要不要、如何延續方濟各路線,教廷財政、教會改革、各地教會處境,還有日益紛亂的國際局勢,在14億教徒的天主教會裡,中國並非核心議題,但在教宗方濟各去世後、選出新教宗前,上海教區和河南新鄉不顧「聖座出缺」分別「選出」新主教,引發中共再次違背協議的批評,樞機在秘密會議前夕討論了梵中的未來互動。
教廷國務卿帕洛林在5月16日向媒體表示,教宗方濟各生前同意了這兩場選舉,並非中國單方行動。熟悉梵中互動的專家也指出,這兩起主教人事已經討論多時,上海人選至少在去年就開始商討,原本預定在4月26日舉行的選舉,還因為遇上方濟各的喪禮推遲兩天。然而,在人選的合適性,「聖座出缺」期間沒有暫停選任進程之外,也再次凸顯,由中方安排「選舉」主教,但教宗保有否決權的方式,最終總是由中方強勢主導,教廷只能被動反應。
良十四世對中國靜觀其變
雖不是當務之急,但這兩起主教選任案將呈上教宗的辦公桌,等待良十四世的決定。當中國仍不知道如何應對一位美國教宗,良十四世的對中立場也不明確。梵蒂岡專家多認為,良十四世將暫時按兵不動,在聆聽多方意見後才會決定,帕洛林是否留任是個重要指標,但新教宗表達了促成烏克蘭停火的意願,並關注中東、緬甸等地的衝突,嫻熟教廷所有外交事務的帕洛林至少會留任一段時間。
教廷外交向來目光長遠,一如當我詢問一名梵蒂岡專家:「為何小布希執政時期待梵蒂岡與中國改善關係,川普政府卻強力反對梵中對話?」這位專家的第一個反應是:「你看,不過二十幾年,美國對中政策改變這麼大。」對於有千年歷史的天主教會,二十年是「短期」,若非中國有大動作,良十四世不太可能大幅改變從若望保祿二世開始的與中國對話路線。然而,現在美國對梵中協議的批評聲浪不只來自保守勢力,民主黨的裴洛西最近也表示質疑,加上美中對峙局勢,良十四世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良十四世成為教宗後,一再重複「對話」、「搭橋」等關鍵字,在接見駐教廷的各國使節團時,他也強調了多邊外交、國際組織角色,延續教廷一貫的外交立場。北京雖處處防備掣肘教宗對中國天主教會影響力,但也明白教廷對國際局勢的影響力,2023年接受教宗方濟各特使祖皮(Matteo Zuppi)來訪商討俄烏戰爭,是首次有樞機與中共磋商國際政治。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說了,希望與新教宗就共同關心的國際議題深入溝通。梵中在主教任命的宗教事務的關係依舊緊張,但為了國際局勢的溝通對話,新教宗應會繼續與中國保持關係,但不像耶穌會出身的方濟各熱絡。
方濟各任內,梵中從未觸及建交議題
耶穌會的利瑪竇是福傳中國的代表人物,雖比不上耶穌會,中國也有良十四世所屬的奧斯定修會足跡,西班牙傳教士陳明理(Francisco Javier Ochoa Ullate)在1937到1947年間在河南擔任主教。
有台灣專家指出,普雷沃斯特在成為教宗前掌管聖座主教部,涉及中國主教任命,可以從中揣測他的對中路線。但中國的主教任命是由萬民福音部負責並與國務院磋商,萬民福音部部長是這次教宗選舉的熱門人選之一,來自菲律賓的樞機塔格雷(Luis Antonio Tagle),由於他與普雷沃斯特的職務都涉及主教任命,工作上有互動,新任教宗可能對中國的主教任命問題也有所聽聞。
良十四世選擇這個稱號是向良十三世致敬,這位俗稱「工人的教宗」在1891年公布通諭「新事」(Rerum Novarum),在工業革命引發社會動盪的時代,引領天主教的社會思想。良十三世也是在教皇國消失後,教宗淪為「梵蒂岡之囚」之際,重整教廷外交的擘畫者,包括在1885年發出信函給光緒皇帝,探詢與中國建立邦交的可能性,但因為法國從中作梗而破局。
教宗方濟各在位時,梵中關係改善,但建交議題一直不再談判桌上,北京也鮮少提及過去要教廷與台灣斷交一貫台詞。當中共少用斷交的煙霧彈威脅,倒是台灣仍不時傳出被斷交的傳聞,散播這些消息的背後動機,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