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全球市場正密切觀察人工智慧(AI)驅動的資本市場漲勢是否進入泡沫。AI產業估值雖高,但多項指標顯示尚未達到21世紀前後網路泡沫的全面失衡:AI 投資占 GDP 的比重仍偏低、企業獲利仍穩健、槓桿未失控、資金流動未如90年代末般瘋狂,信用利差與波動率亦維持低檔。
換言之,AI 市場更像處於泡沫中段,而非頂點。
AI 浪潮下的台灣:站在世界變局的交叉點
而就在這個全球變局的當下,台灣站上了一個關鍵交叉點:半導體與 AI 的融合使其成為全球科技體系不可或缺的核心。
台灣近年經濟成長主要來自 AI 伺服器、半導體領先製程及設備出口的強勁動能。晶片產值去年成長 22%,今年更看俏。
不過,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的代工王國,也正處在逐步向 AI 生態系統的關鍵節點轉型路途中,如何從硬體走向軟硬體結合、數據中心、AI 加速器、邊緣運算,以及應用技術等生態系,這些是未來的挑戰。
從全球視野來看,台灣已是 AI 時代不可取代的「矽島」。但是,越是不可取代,越是顯得脆弱。
台灣病不是衰退,而是「強到令人不安」
近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台灣病」(Taiwan Sickness)形容台灣,看似尖銳,實則點出全球凝視下的結構困境。
《經濟學人》將台灣批評為:過度依賴半導體、產業集中於單一科技產業鏈、青年薪資停滯、內需疲弱、企業過度向海外投資,以及國際政治風險高度環繞。
但最關鍵的一點卻鮮少被看見:台灣病不是因為「弱」,而是因為「強」,單一產業強到讓強國感到不安。
全球領先製程9成在台灣,AI 伺服器8成在台灣製造,晶片與算力的關鍵節點都在台灣。這種「科技壟斷式」的成功令人敬佩,卻也引來更強烈的外部要求,甚至干涉。獨強或太強,也可能是風險的源頭。
台幣的估值:全球資本對台灣的體質示警
台幣的估值是否過低,顯示更多的是資本對台灣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反射。台幣估值的背後,是台灣現代經濟的3大警訊:
第一,經濟過度集中於半導體產業,其他產業難以支撐貨幣基本面;
第二,企業資金與投資大量外移,國內投資不足;
第三,青年低薪、房價過高、內需疲弱,使得台灣像出口導向的單輪車,內外消費與投資結構過度失衡。
在3大困境下,一旦全球景氣或科技需求波動,台灣的震幅將比其他國家更大。台幣的低估,不是輸給美元,而是輸給台灣產業結構未能及時調整的遲緩。
美國要求台灣投資至少3,500 億美元:合作還是戰略綁定?
更深層的衝擊是,來自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關稅戰的協議中,傳出對台灣提出的巨額投資的要約,要求台灣企業赴美投資規模不少於3,500 億美元。
這項「投資」的本質不是商業行為,而是地緣政治的延伸。美國目標意圖很明確:包括將先進製程主權深度綁定在美國本土、確保 AI 算力供應鏈可控、讓台灣科技體系更深度「美國化」的綁定、維護美國科技經濟安全,以及削弱台灣「矽盾」產業發展的戰略風險。
這項要求意味著,先進產業加速外移台灣、人才、資金與生態系外流、技術密度與合作下降及台灣談判籌碼減弱。若拒絕,恐將遭遇課以高關稅、產業調查制裁及國防科技不合作等「軟制裁」。接受,則面臨經濟主權讓渡與失去「護國神山」保護的疑慮。
這是台灣病最深層的症候:台灣太重要,重要到不能戰略自主。
AI 資本潮的雙面刃:台灣既是最大贏家,也是最脆弱的節點
AI 盛市年代與產業巨裂轉變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的新秩序,台灣正站在浪潮最前端,充滿機遇與風險。包括AI 伺服器全球市占率最高、晶片領先製程全球9成、供應鏈密度全球第一,以及技術人才與製程經驗獨一無二等優勢十分顯著。
但這些優勢也構成巨大的風險:
一、AI 技術越重要,全球強國越不允許集中在台灣:算力是未來的國防,除美國之外,歐洲、日本、韓國、中東等國家都在建立算力主權。台灣的優勢引來的不是掌聲,而是壓力。
二、供應鏈重組與競爭越形激烈:各國積極布局AI及算力產業,越想確保參與和分食AI紅利及產業生態,甚至衍生的生技、國防與科技發展等,競爭將越形激烈,供應鏈重組的壓力也越形急迫與承壓。
三、產業鏈 AI 化程度不均,形成新斷層:當AI 投資浪潮延續、全球需求維持高位時,台灣勢必受惠。但是,一旦潮頭轉向或過度集中於少數環節,也可能暴露結構性風險:上中下游及其它企業 AI 化程度參差不齊,在未能及時轉型下將成為產業鏈斷點。
四、全球利率、資金成本上升,台灣企業長期承壓:若全球資金環境收緊、長期利率上升、技術替代、AI泡沫化或政策變動,台灣亦可能遭受「被動調整」的牽連,此等亦受川普關稅戰影響,台灣如何發揮自主發展戰略亦需謹慎因應,以確保經濟及矽盾安全。
越是站在AI的浪頭上,越要懂得如何站穩、站的久、走得遠。
AI 盛市還是泡沫:較像1997,較不像1999
以歷史為鏡,AI 牛市更接近 1997與1998年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階段,而非網路泡沫破裂前的1999年。
現在的情勢是投資強勁但未失控、利潤高但未見頂、槓桿上升但仍可控、波動率低、信用利差低,以及資金流動理性。但轉折點已浮現,尤其在台灣,台幣貶值、美國要求巨額投資、全球供應鏈被要求分散與重組、川普關稅與新保護主義復燃,及地緣政治風險累積等,這些變數使台灣處於「風險上升中」的區域。
台灣的下一步:不能只靠半導體及出口
面對 AI 浪潮、台灣病與美國巨額投資的要求與變遷,台灣需要新的戰略思考:
首先是科技主權:核心技術必須根留台灣,核心研發、先進製程、關鍵 IP 與生態系在台灣深度發展,確保科技主權與安全。
其次是發展多核心經濟:建立半導體以外的多個成長引擎,包括:加速產業鏈縱深發展,不僅專注於上游晶片設計、領先技術、研究與製造,也要往軟體、生態鏈及應用面延伸,防止單一依賴市場讓成長趨脆弱化。具體的產業包括:AI 軟體與應用、大數據、電網與電力、生醫科技、金融科技與國防科技等。只有多核心,台灣才有韌性。
第三,提升薪資結構與內需能力:內外需的結構嚴重失衡,是台灣亟需面對的產業、貧富甚至世代矛盾的重大問題。若內需持續疲弱,台灣將永遠陷在被迫追逐外部需求的風險。
第四,建立經濟安全戰略:包含供應鏈自主、關鍵原物料備援、技術外移控管、企業海外投資監理問題。
台灣不能只靠「矽盾」,也不能任由核心科技被外部吸走,內外不失衡的產業結構及經濟安全戰略須予以加強重視。
浪潮洶湧,但台灣不能只是被推著走
今日的台灣,處在一個全球科技、貿易、經濟、地緣政治等巨大變遷前所未有的關鍵時刻。
「台灣病」不是病,而是全球秩序重組下的「副作用」。真正的挑戰不是強度不足,而是「被過度成功推向浪頭」。
台灣不能再只是全球科技競賽的棋子,而必須是棋局的參與者。既要掌握浪潮,也要管理風險;既要擴張利益,也要守住主權。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這場 AI 典範轉移與科技革命的巨浪中,不只是站穩,而是領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