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隆/大學教師
政府照顧民眾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但是如果缺乏足夠的財源,那一切就會變成緣木求魚,所以財政收支劃分法的重要性就變得很明顯,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台灣的政治鬥爭始終未曾停歇,如果連最基本的財政劃分都沒有保障,那要政府如何照顧有需求的民眾呢?
我們看到中央每年分配給地方統籌分配稅款大約是4500億元,如今在藍營重返國會多數後與民眾黨攜手三讀通過新版的「財劃法」,屆時將不等政院版財劃法,直接闖關修正版本「討錢」,除了把原先被剋扣的636億元全要回來外,也要求補助款只能給更多不能變少。到時候中央必須再釋出4千多億稅款分配給地方,等於總額大約給地方8千多億,希望藉此來改善財政長久以來「肥中央、瘦地方」現象。
對於這樣的作法,相信許多民眾覺得是有疑慮的,畢竟政府必須照顧的對象這麼多,如果手上缺乏一定的財源,勢必會讓許多良旨美意無法完成,甚至許多國家的重大建設都可能停滯不前,如此一來,一些被忽略的族群或公共事務恐怕也會因此被漠視,而這種社會發展的偏差結果也將造成國家更多隱形的危機與傷害,這些問題是值得被關注的。
另外當財源大幅度下放到地方之後,地方政府的心態也會因此變得自私與自大,於是跟其他縣市合作的可能性自然變小,畢竟自選舉或政黨壓力下,建設自己管轄範圍的必要性會被放大,恐怕就不會有跟其他縣市合作的思考,在這種各行其是的情況下,台灣的整體建設最後會變得很片段,甚至有整體建設時也會面臨地方政府因為黨派或立場不同所衍生的非理性反對,這種對國家發展的傷害將是顯而易見的。
或許現在立法院在野黨是多數,但民意如流水,現在實際的民意如何還不得而知,但是在野黨挾著席次的優勢卻可能做出傷害國家的事務,尤其財劃法的影響極其深遠,除了希望中央政府堅持自己的立場外,也希望在野黨懸崖勒馬,否則最後傷害的是台灣的利益,連自己都可能是受害者,到時候恐怕就後悔莫及了。
財劃法猶如政壇照妖鏡,民眾可以由此看到誰是真正為國家利益在著想,而誰眼中只有個人或政黨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