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海底電纜是台灣最脆弱的命脈
海巡署擔負捍衛台灣周邊海域安全的重要任務,圖為今年6月海安12號演習預演畫面。圖/海洋委員會提供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在2025年度報告中,罕見使用「毀滅性後果」來形容中國若切斷台灣全部海底電纜所造成的衝擊。政府通訊與軍事指揮網路會瞬間癱瘓,全國每日經濟損失可能高達17.3億元。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遲到多年卻早該受到重視的警鐘。台灣99%以上的國際網路流量與跨境通訊完全仰賴僅有24條海底電纜,多數登陸點集中在新北淡水、台南永安、彰化大城、澎湖馬公等有限地點。一旦這些路由同時斷訊,台灣會瞬間成為資訊孤島。
社會長期以飛彈、登陸艦與無人機作為主要威脅的象徵,但真正最不對稱、最低成本、破壞力最深遠的武器,其實是灰色地帶中的海底電纜破壞。這些纜線是台灣國力與全球互聯的神經,只要被剪一刀,後果會比空襲與封鎖更快、更難回復。
事實已經出現在我們眼前。2019年至2023年台灣周邊至少發生27起海底電纜斷裂事件,其中多起經調查後指向懸掛第三國旗幟的中國籍權宜輪與漁船。今年初宏泰輪下錨拖斷台澎海纜的事件,只是更大系統性行動的一角。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涉案船隻多屬於一支船齡老舊、AIS經常關閉的影子船隊,行蹤不明卻總在敏感時間出現在海纜路由上,這些船隻的「不小心」並不偶然。
中國方面的學者已公開發表能下潛4000公尺並可直接切割鎧裝海纜的水下載具研究成果。這類工具成本低、隱蔽性高、可否認性強,符合灰色地帶戰術所需的全部條件。切斷海底電纜不需要艦隊,不需要飛彈,不需要政治宣示,只需要一支老舊船隊與幾台工具,就能讓台灣陷入通訊失明。
每日17.3億元的損失只是看得見的部分。真正恐怖的是看不見的系統性崩解。軍方的C5ISR系統會瞬間失能。股市、期貨與銀行間結算會無法正常運作。半導體產業的全球供應鏈會從設計傳輸到機台診斷全面斷線。國際社會會對台灣的可防衛性產生高度疑慮,資本會加速撤出。這些衝擊會以千億元的規模累積,遠高於單純的網路中斷。
台灣的防護能力距離威脅程度仍有巨大差距。登陸站防護仍依賴基本圍牆與少量安保。海巡艦艇數量有限,無法全天候巡弋所有海纜路由。國際備援線路高度集中,淡水與台南兩站承載近半數電纜,一旦遭到攻擊會一舉癱瘓全國。衛星通訊備援設備不足,低軌衛星使用量遠無法支撐全國需求。最嚴重的問題是,台灣尚未將海底電纜防護提升至國安一級任務層級,亦未充分編列登陸站硬化、路由分散、海底監測系統與衛星備援建設的專案預算。
台灣面臨的,是看不見卻可以在一夜之間摧毀國家機能的攻擊。解放軍要登陸需要漫長準備,需要大型集結,需要衛星都看得到的移動。切斷海底電纜卻不需要這些。十幾艘小船、數台工具、幾次精準下錨或水下載具的同步動作,就能讓台灣在開戰第一天失去視覺、聽覺與聲音。屆時就算美日想介入,也會遇上指揮鏈斷裂的障礙。
美國國會的報告清楚指出,台灣最脆弱的位置不在沙灘,也不在天空,而是在深海中那24條細如髮絲的玻璃纖維。17.3億元一天的損失只是金額上的警告。真正可怕的是被切斷的那一刻會成為國家存亡倒數的開始。台灣是否還有時間把海底電纜的防護等級拉上與反登陸與反飛彈同級的位置。若現在還不啟動,未來很可能只能在被剪斷之後承受無法復原的後果。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