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中華電信合作的「電信數位博物館」資料,台灣的第一條電報線路是在1877年完成,當時台灣隸屬於清廷管轄,是由沈葆楨所架設,線路從台南連結到旗後(今高雄旗津),台南、旗後、安平之間的電報線路也同時完成,全長約54公里。
劉銘傳擔任台灣首任巡撫之後,開始興建2條貫串台灣南北的電報線路,一條路線自台北至基隆及滬尾(今淡水),另一條則從台北經新竹、苗栗、彰化、雲林、嘉義等地,連結至台南,並與舊有之線路相接,全長約460公里,在1888年完工。
除了本島內部之外,為了強化兩岸之間的通訊聯繫,1887年8月開始架設2條海底電纜,一條自淡水連結至福建省福州川石島,長117海里;另一條自台南安平至澎湖馬公,長53海里,2條線路在10月完工營運。這2條海底電纜除了向清廷通報台灣的天災、治安、財經狀況等消息外,也提供民眾發電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