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台灣有事」 國防院學者提日本在台海戰事的四大可能劇本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說,國防院學者提出日本在台海戰事的四大可能劇本。(圖/翻攝高市早苗X)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 國防院學者提日本在台海戰事的四大可能劇本

mirror-daily-logo

2025/11/21 12:06:00

記者:

王烱華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說引起中國跳腳,卻也激起台日團結、友好。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委任副研究員唐明華提出未來日本在台海戰事的四大可能劇本,他認為高市最終目的,是透過戰略清晰化來增強嚇阻,讓北京認知到動武將必然引發日本的軍事反應。
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指出:若中國以武力或封鎖方式破壞台海和平,且該事態嚴重威脅到日本的國家存續,日本即有法理可能性進入《2015 安保法制》所規範的「存立危機事態」。這是日本首次由首相層級,將台海局勢提升至「國家存續」的安全威脅,具有高度象徵性,更立即引發中國空前高強度外交反彈,也震動美日同盟戰略思維。
唐明華在國防院最新刊出的「高市早苗開啟新局:日本在台海戰事的四大可能劇本」專文中表示,若台海陷入衝突,日本的軍事參與恐怕不再只是單一選項,而會沿著法制、政治與同盟義務,依據《安保法制》所劃分的「四階段事態」如:灰色地帶事態、重要影響事態、存立危機事態、武力攻擊事態等,形成四條漸進式的軍事參與路徑。
至於日本可能參與台海的四大劇本,唐明華認為有「避戰守勢:最大限度的切割戰區」;「後方支援:美軍後勤中樞,但不開火」;「有限參與:防衛西南諸島、間接介入台海」;及「直接參戰:美日共同在第一島鏈作戰」。
唐明華指出,「避戰守勢:最大限度的切割戰區」是日本在最保守的情境下,不啟動任何《安保法制》的特定事態認定,政策核心放在不介入、只防衛。此劇本的具體特徵包括有利用《海上保安廳法》與《災害對策基本法》,強化西南諸島空域監控與民防;執行僅針對威脅日本本土的飛彈防禦;撤離在台日人與企業;及避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發生任何交火。此模式迎合日本社會「慎戰」與「不捲入」的期待,但此模式也可能使日本在區域安全中被視為「消極盟友」,嚴重損害美日同盟的戰略互信,不符合美國期待。
在「後方支援:美軍後勤中樞,但不開火」的情境中,唐明華認為日本啟動《安保法制》中的「重要影響事態」,允許自衛隊在不使用武力前提下,對美軍提供廣泛非戰鬥性質的後勤支援。其內容包括提供基地與港口給美軍使用,作為作戰準備與集結中樞;提供情報、偵察與監視及目標數據共享;執行後勤補給與醫療;彈防禦支援;以及保障海上交通線安全。唐明華認為,此模式與美國期待最為吻合,也反映近年美日同盟整合度升高。優點是日本可宣稱「未參與敵對行動」;缺點是自衛隊基地,可能因支援美軍被解放軍視為「實質參戰方」的合法攻擊目標,使日本被動捲入戰爭。
在「有限參與:防衛西南諸島、間接介入台海」模式下,當日本宣告「存立危機事態」後,便可行使法律嚴格限定的「最小限度武力」。在此情境下,日本將採取「在台海外圍作戰,但具備直接作戰能力」的模式,包括:對直接威脅到日本或美軍基地的解放軍飛彈與艦艇,進行反制性攔截;在宮古、巴士海峽護衛美軍艦艇與執行聯合反潛任務;與美軍執行聯合制空任務,但主要目的為保護日本空域與美軍資產;維持日本、關島、夏威夷補給線安全。
唐明華表示,此劇本的戰略效果極大,雖不在台灣上空作戰,但已構成「事實參戰」。其政治論述通常是:「日本不為台灣而戰,而是為保衛自身核心盟友與國家存亡環境而戰」。然而,此劇本,也代表日本正式進入高風險區域,特別是西南諸島可能成為前線。
「直接參戰:美日共同在第一島鏈作戰」是最具突破性的劇本,此模式是日本與美軍在台海周邊共同執行作戰任務,這是進入「武力攻擊事態」的最終階段。觸發條件可能包括:中共解放軍對日本本土或駐日美軍基地進行直接、持續的攻擊;美軍於第一波交戰中遭受重大損失,依同盟協定要求日本增援;日本輿論因解放軍行動而劇烈轉向。
唐明華認為,此模式可能包括有在台灣東部海域與美軍共同制海,並全面共享指揮管制系統;出動具備「反擊能力」的長程飛彈,對中共解放軍本土目標進行攻擊;執行聯合反艦與反指揮節點攻擊;掩護撤僑、補給與運補艦隊。這將使日本成為戰爭正式當事國,由集體自衛轉為個別自衛,並可能導致中日長期敵對,對區域和平具有革命性後果。
外界對日本可能的軍事參與呈現高度分歧,包括有一些安全專家認為日本已進入「第一島鏈準軍事同盟一體化」的角色,尤其在指揮管制整合、反擊能力與基地升級後具有實質戰力;但反對者警告,日本一旦介入台海,將陷入不可逆的軍事對撞,甚至可能迫使日本提前進入「準戰時體制」,面臨嚴重的「捲入風險」。此外,日本國內仍存在強烈的和平主義傳統,社會輿論對介入戰事仍然猶豫,成為執行四大劇本的主要政治制約。如何在避免戰爭與維護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正是高市政府面臨的新戰略兩難。
唐明華表示,綜觀高市早苗的「存立危機事態」論,主要是台海的動盪,已直接影響日本的國家生存環境,此論點為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提供了法律與政治上的「生存依據」。然而,日本面臨的真正挑戰並非軍事能力,而是政治判斷。日本若介入過深,將面臨與中國的長期敵對,並交叉運用各種高低強度手段報復日本;若介入過少,可能喪失美國信任及第一島鏈的戰略縱深。
唐明華强調,日本在台海危機中的四大劇本,不僅是軍事路徑,更是高市政府在外交、法制、同盟與民意之間進行細緻權衡的結果。其最終目的,是透過戰略清晰化來增強嚇阻,讓北京認知到動武將必然引發日本的軍事反應。如何在「保護國家安全」與「避免戰爭」間找到最佳平衡,將決定日本在未來十年的安全地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