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不暈船但「暈碳」!揭飯後嗜睡現象 醫曝背後1隱憂:微妙卻具指標意義
「暈碳」是形容吃下大量碳水化合物後,突然出現昏昏欲睡的狀態。示意圖/取自freepik

30+不暈船但「暈碳」!揭飯後嗜睡現象 醫曝背後1隱憂:微妙卻具指標意義

mirror-daily-logo

2025/11/27 16:24:00

編輯:

許苡晴

近日有網友在Threads上發文表示,自己32歲,已經不是當年會暈船的小女生,但她暈的是碳!貼文立刻掀起熱論,許多人都好奇何謂「暈碳」?對此,營養師Gary解釋,有些人一吃澱粉就暈碳,大多是因為平常澱粉吃較少,身體對碳水的利用效率變差,導致血糖一下衝太快又掉太快,就會想睡。基因醫師張家銘則點出背後隱憂。

什麼是「暈碳」?

「暈碳」是近年網路上流行的用語,用來形容吃下大量碳水化合物(如:白飯、麵條、麵包、甜點等精緻澱粉)後,出現突然疲倦、昏昏欲睡、注意力渙散的狀態。許多人以為這只是正常的「飯後想睡覺」,但其實背後反映了身體對血糖劇烈波動的反應,若長期頻繁發生,可能會埋下健康危機。

暈碳的4大主因

1.血糖劇烈波動

如果吃了很多高升糖指數(高GI)的碳水(如:白飯、白麵包、甜食等),血糖會短時間內快速上升。胰島素分泌也會迅速跟著增加,把血糖推進細胞,造成血糖反彈下降,這種「血糖過山車」會讓人有疲倦、昏沉、嗜睡感。

2.大腦血流重新分配

飯後消化需要動用腸胃系統,身體會讓更多血液流向消化道幫助消化與吸收,導致大腦與四肢分到的血流、氧氣減少,使人感到遲鈍或想睡。

3.影響神經傳導物質與睡眠激素

高胰島素與血糖波動可能促進體內某些氨基酸(例如:色氨酸)進入大腦,進而產生褪黑激素等有助睡眠的化學物質,使人容易犯困。

4.副交感神經作用

進食後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有助於消化,但也會讓人放鬆、降低警覺性、產生倦意。
20250626有上班族認為每天時間不夠用、8小時工時不合理。示意圖/photoac
許多人以為暈碳只是「飯後想睡覺」,但其實反映了身體對血糖劇烈波動的反應。示意圖/取自photoAC

「暈碳」是正常現象?會造成何種影響?

基因醫師張家銘引用2025年刊登於《Biomolecules and Biomedicine》的綜論指出,糖尿病的起點,並非是某一天血糖突然升高,而是身體在細胞層面就已經出現能量代謝失衡。研究強調「粒線體功能失調、活性氧暴增、血糖代謝異常」三者會形成一個互相強化、螺旋式惡化的循環,長期下來便可能發展成「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
粒線體就像細胞內的發電機,負責提供身體能量,支撐大腦、心臟與肌肉等高能耗器官。然而,當身體長期處在過量糖分攝取、營養過剩、慢性發炎的狀態下,粒線體會逐漸失去融合與修補能力,變得破碎、效率下降,同時大量產生活性氧(自由基),損害細胞DNA與蛋白質。
看似健康的身體,其實可能已經像燃料不純、零件老化的機車,外觀看不出損壞,但已經跑不動了,身體早已給出警訊,例如:餐後昏沉、腦霧;專注力下降、容易疲倦;運動後恢復慢;腸胃脹氣、排便問題、味道明顯改變;免疫力下降、皮膚乾癢、傷口癒合變慢;視力模糊或夜間視力差;情緒不穩、焦慮、易怒或低落感,這些看似小問題,其實是細胞在提醒「我快沒電了,快幫幫我」,但我們往往只看血糖指數,而忽略了這些微妙但具指標意義的生活訊號。
愛睏。示意圖/取自freepik
張家銘醫師提醒,健康的逆轉,不需要大革命,而是從一杯綠茶、一段散步、一晚好眠開始。示意圖/取自freepik

如何在生活中改善粒線體、打破惡性循環?

1.給細胞休息時間

減少進食時間,如夜間12小時輕斷食,有助啟動粒線體自噬(mitophagy),清理損壞粒線體

2.適度運動,提升粒線體效能

每天至少15分鐘快走、爬樓梯或踏步,讓體溫上升就能刺激粒線體生合成與活化代謝。

3.飯後散步15分鐘

避免血糖快速飆高,降低活性氧產生,幫助穩定情緒與精神狀態。

4.補充正確營養素

輔酶Q10、維生素B群‘綠茶多酚、藍莓、深綠蔬菜等天然抗氧化來源。

5.睡好覺,是最強復原力

睡前減少3C刺激與高糖高脂食物,需要時可補充鎂,幫助深層修復。
張家銘醫師提醒,健康的逆轉,不需要大革命,而是從一杯綠茶、一段散步、一晚好眠開始。當我們願意照顧粒線體、修復細胞能量,身體自然會以更好的狀態回應我們,而糖尿病,也就能真正由源頭被預防與改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