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何平衡母親跟倡議者的角色?她強調,母親是她最重要的角色,其次才是倡議者。且在推動兒童工作證過程,小孩也很熱衷,會主動爭取一起當志工,一起參與社會議題,讓實際的行動成為小孩的最佳教材。
李靚蕾在3月19日在國發會網路平台提案「兒童工作證」制度,不到一個月就通過門檻,「一開始不知道會遇到什麼狀況,只知道這件事『一定得做』,我相信如果讓家長們知道這個現況,他們絕不會接受這樣的漏洞存在,所以推廣與宣導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事。」
她強調,前期有去拜訪幾個曾推動過此制度的民間團體,像是人本、勵馨等基金會,得知他們曾努力推動但成效非常有限。「我當時知道,雖然《兒少權法》預計下半年要修法,衛福部卻已明確排除將兒童工作證納入討論,因為修法週期很長,如果錯過這次機會,可能就要再等很久,但兒少的基本防護不能等。」
為此李靚蕾接受媒體訪問,五月初她受邀赴衛福部交流意見,會議後衛福部首次公開承諾會將兒童工作證納入《兒少權法》的修法草案中。「我知道很多人覺得無力,看這些新聞會不舒服、會難過,最後選擇關掉不看。但我相信民意的聲音是有力量的,只要有足夠的關注、大家一起推動,政府和體制就不能裝作沒聽見。」
李靚蕾開心說:「當我們得知衛福部公開表示會將兒童工作證納入草案時,大家都很振奮,雖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我們跨越了很重要的第一大步」。她很感謝當初打電話給她的朋友,「每個人能做到的程度不同,她那通電話激發了我的動力,也是功德無量。不管只是點讚或轉發貼文、吃飯時提起這個議題、甚至逼自己多看幾眼難過的新聞畫面,這些小小的行動都在幫助社會關注這個問題。沒有誰做得比較多或比較少的分別,只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出行動,就能為社會帶來我們想要看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