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名暉/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當前國際衝突出現一系列引人矚目的軍事行動,值得台灣反覆咀嚼。以色列的「雄獅崛起」行動、美國的「午夜之錘」行動,以及烏克蘭的「蛛網行動」,這些行動展現嶄新的戰略思維和軍事科技運用模式,甚至被視為教科書式的新戰爭典範。
這些案例有小國或劣勢一方透過高度創新的戰術和技術組合,或是以優勢能力在短時間內對對手造成巨大打擊,看似不同體量與國力的競爭,卻都充分體現採取投入密集的資本與科技,建立不對稱優勢的理念。
一、以色列「雄獅崛起」與美國「午夜之錘」
以色列在2025年6月針對伊朗發起「雄獅崛起」(Operation Rising Lion)行動,充分結合無人機蜂群、特種作戰與精準空中打擊,在極短時間內癱瘓伊朗的防空和指揮系統。
以色列國防軍事先派遣特種部隊潛入伊朗境內多月,預先部署數百架小型爆炸無人機。行動開始於6月13日凌晨無人機蜂群的突然襲擊。這些無人機低空突襲摧毀伊朗的防空雷達站和通信節點,並以誘餌攻勢引開伊朗防空部隊的注意。
在伊朗預警網路因低可偵測無人機而陷入飽和、指揮鏈路被切斷的幾分鐘後,以色列空軍隨即出動超過200架次戰機,包括多架F-35I匿蹤戰機,對伊朗全境100多處核設施和軍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以軍的打擊範圍涵蓋伊朗的核濃縮廠、彈道飛彈基地、高級指揮部等關鍵目標,甚至包括多位伊朗高階軍事將領,使其遭到斬首或被迫躲入掩體。
這次「雄獅崛起」行動的結果是讓伊朗陷入作戰錯亂狀態(operational dislocation),伊朗的早期預警系統被無人機干擾癱瘓,防空網形同失效,指揮中樞在遠程精準火力襲來時已陷混亂。
由於空襲造成極大震撼,伊朗在初期僅零星反擊約100架無人機,遠不及此前2024年4月「真實諾言」行動時,對以色列發射數百枚飛彈與無人機的激烈程度,在短時間內成功壓制住一個區域強權。
在以色列的行動之後,美國展現更高層次實力的「午夜之錘」行動(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2025年6月21日深夜至22日凌晨,美軍針對伊朗境內核武基礎設施發動的大規模精準打擊行動,長途奔襲的匿蹤攻擊,幾乎與以色列無縫接軌。
美國出動超過125架各型軍機,包括7架B-2匿蹤轟炸機、第四代與第五代戰機編隊、數十架空中加油機,也是有史以來美軍最大規模的B-2轟炸機任務。更重要的是,美軍在此次行動首次於實戰使用了「巨型鑽地彈」(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 MOP),成功地損害以中國816工程為藍本的核設施。
為了達成戰術奇襲,美軍轟炸機編隊採取了非常規路徑,一部分B-2編隊故意向西飛往太平洋上空作為誘餌,只有極少數決策者知情,以此誤導伊朗的警戒方向。
主力打擊編隊則在無線電靜默下朝東秘密飛行,歷經18小時、多次空中加油直抵目標區。進入伊朗領空前,B-2轟炸機群與支援的電子戰機在狹窄空域會合,以複雜而精確的時序動作對伊朗核設施發起打擊。
同一時間,美軍的情報單位、電子戰和網路戰部隊同步發起支援行動,全面壓制了伊朗的防空系統和通信鏈路,整個襲擊過程未被伊朗察覺或攔截,伊朗在整個任務期間未能應對美軍的攻擊。由於事前周密的佈局的電子戰與網路攻擊,美軍得以「快速進出」戰場而幾乎不受阻攔。
「雄獅崛起」與「午夜之錘」兩場行動的共同點在於先取得資訊、太空與空中優勢,輔以特種作戰、無人系統與精確打擊的深度整合,能夠以震懾性的速度和精度達成戰略目的。
兩者相同的是,絕對的空優、資訊與太空能力才是現代化戰爭致勝的基礎。要能建立系統化地科技能力,不能只依靠幾項短小輕薄的硬體,而是要能整合各項設備的優勢,系統性地層層克制對方,使得對手被剝奪反制能力。這一切的基礎不只需要高昂的國防投資,並且融合民間的創意與熱情,彼此發生正向的對話與互動。
二、烏克蘭「蛛網行動」的突破與創新
相較於前兩項行動的案例,烏克蘭在2025年6月1日發起的「蛛網行動」(Operation Spiderweb),是有限資源下的創新戰術,「蛛網」體現弱勢一方如何巧妙運用低成本的資源,創新戰術來對抗強敵。
烏克蘭特工人員先將100多架無人機拆解成零組件,秘密走私深入俄國內地,再重新組裝並隱藏在經特殊改裝偽裝的卡車裡。這種「木馬屠城」式的伏擊策略,使俄方毫無察覺。
當行動展開當日,多輛載有無人機的卡車幾乎同時駛近俄國境內5座關鍵空軍基地,隨後打開偽裝頂蓋,117架無人機齊射升空。在遠端操控下,這些攜帶特殊雙重彈頭的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飛向停滿戰略轟炸機的機坪,對目標發動蜂群般的自殺攻擊。
「蛛網」的成果令全球震驚,俄國受損包括多架Tu-95與Tu-22M遠程轟炸機、Tu-160超音速轟炸機,以及10架中僅存幾架的A-50「支柱」空中預警機。衛星影像顯示,至少有12架俄軍飛機被毀,一些位於距烏克蘭前線超過4,000公里的基地,例如:西伯利亞的貝拉亞空軍基地,也出現被炸毀的轟炸機殘骸。
烏克蘭方面估計,俄國損失了相當於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長程轟炸機,直接削弱了俄軍對烏克蘭發動導彈空襲的能力。烏克蘭以極低的成本達成對高價值軍事目標的精確毀滅,其成本交換比極為懸殊,無人機單價僅數百美元,卻毀傷了數十億美元的敵方軍機。
正如CNN評論所言,此舉簡直是大衛對決歌利亞的現代翻版,展示「非常規解決方案改變戰爭史的可能性」。雖然不一定是用於海島型國家的台灣參考,但是戰術操作與應用現有科技的思維,仍值得台灣發展國防產業時參考。
首先,自主/半自主無人系統的大量應用成為戰場新常態。小型無人機可對坦克裝甲車實施致命攻擊,大型無人機結合飛彈則能對軍艦潛艇造成重創。這種以以廉制貴的模式,顛覆以往高價武器主導戰場的思維。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創新的基礎在於獲得空優,以及完善的太空與資訊網路,才能進一步運用無人系統、人工智慧和特種作戰的非對稱巧實力。
其次,隱蔽滲透與遠程精確打擊同步結合的戰術獲得驗證。烏克蘭透過特殊偽裝的卡車將無人機運至敵境,配合先進的遙控和自動導航技術,實現從敵國境內發動攻擊。
「雄獅崛起」也是利用預先滲透的無人機和地面特工,「午夜之錘」同樣採用欺敵航路與網攻手段,也都是先期在敵方內部製造破綻。
當無人機與彈藥能藏匿於卡車,或是能長驅直入時,傳統的後方安全感變得虛幻。未來的軍事行動,都必須假設敵人可能早已在內部預置「棋子」,防禦方需要更嚴密的反滲透,並且設置更嚴密的監控和多層防禦網絡。
三、中國的戰略思維與組織慣性制約創新
這三個案例展現的「快進快出」,都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打擊並安全撤出,快速癱瘓對手關鍵設施後即收手,使對手來不及有效反擊。
中國有其獨特的戰略文化和技術積累,在參考外國經驗時往往會結合自身實際調整。解放軍多年來研習美軍精準打擊模式,也有「局部戰爭迅速決勝」的理論基礎,並且持續探索「體系擊破」理論,強調通過癱瘓敵作戰體系實現速決。
然而,中國軍事傳統長期偏重「積極防禦」和「漸進升級」,雖然古代有漢唐時期遠程打擊的案例,但是近一百年以來未曾有這種長途奔襲的壯舉。即使有政治決心採取「快進快出」,中國仍需要相當變革。
中國若仿效美以執行類似行動,必須考慮其戰略環境,美以面對的伊朗缺乏盟友。中國若對近鄰動手,可能面對美日等強力介入,得同時提升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能力,這使得中國的國防投資必需有獨立應對各種狀況的準備。
在組織體制和人力資源上,解放軍面臨缺乏實戰經驗與機制僵化的問題。自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以來,中國軍隊已四十餘年沒有打過大規模戰爭,部隊尤其是中高級指揮員缺乏真槍實彈的戰爭洗禮。
原先有此經驗,且深黯國際戰略的高階將領皆以離開現職,超限戰世代的明星也被打入冷宮,圍繞在中央軍委者的席次也是以政治忠誠作為主要考量。
解放軍雖然經由大量演習模擬彌補經驗,但演習終究不同於真戰場,部隊能否在高度緊張、敵動態未知情況下協調如常,柔是未知數。尤其是在政治因素干預下,軍隊改革能否順利轉化為實戰能力仍存疑。
僵化的官僚文化也可能影響戰時表現,基層軍官或許習慣等待上級命令而不敢靈活應變,抑或中高層不願承擔責任,導致錯失戰機。反觀以色列、美國軍隊的成功部分來自靈活授權與訓練有素的幹部,這方面解放軍還在追趕西方,尚未形成同等水準的委任軍士官骨幹和實戰指揮文化。
四、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的強項在硬體層面
從武器裝備看,中國已擁有一定程度的遠程精準打擊手段與資訊站能力。單就部份的系統指標來看,足以對鄰近地區構成壓力。
資訊戰方面,中國正在趕上美以的能力。近年解放軍在C4ISR建設上投入巨大,北斗導航系統在軌33顆,並有超過294顆遙感衛星進行對地偵測,資訊化水準遠勝過往。
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下轄專門的網絡戰部隊,若有在地協力者的配合,中國也有能力發起類似的行動,威脅性不可低估。不過,解放軍缺乏協調境外行動的經驗,突破海岸防衛的走私行動難度也較高。
遠程飛彈方面,中國的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庫存龐大,其中東風-21D、東風-26彈道導彈射程覆蓋第一與第二島鏈,可對區域內目標實施遠程打擊;長劍-10巡航導彈可精確打擊敵方重要節點。
空軍方面,中國第五代殲-20隱形戰機已服役,具備一定隱身突防能力;殲-16可掛載先進精確制導彈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研發的新一代遠程隱形轟炸機轟-20,一旦服役將使解放軍首次擁有類似美軍B-2的隱形遠程滲透轟炸能力。
目前解放軍的遠程打擊仍主要依賴飛彈與較老舊的轟-6K轟炸機,相比美軍使用B-2深入敵境投放MOP鑽地彈,中國並無同級別的匿蹤載台和超大型鑽地彈。因此,在超遠距精準摧毀加固目標的設備方面,中國尚有不足之處,需要等新轟炸機和更先進彈藥服役才能有所改變。
中國的空中加油機隊規模有限,遠程投射持續作戰能力受限。電子偵察、空中預警機數量質量也不及美軍,可能影響精準打擊前的情報蒐集和戰場感知能力。
CSIS近年的兵推也指出,中國密集導彈攻擊能在短時間內摧毀絕大多數台灣和美日基地的戰機,若僅考慮火力輸出,中國有實行快速打擊的能力。
然而,美以行動的精髓不僅在火力強,更在於連續行動的精密掌控,如何讓作戰的每一階段行雲流水的銜接。由於缺乏實戰經驗,解放軍仍需要靠演習和人工智慧持續論證。
五、對台灣的啟示:借鑑以色列與烏克蘭經驗提升韌性
以色列和烏克蘭的經驗對台灣的防衛改革提供寶貴啟示。台灣身處強鄰環伺的安全環境,與以色列、烏克蘭在某些方面境遇相似,以小搏大、面對潛在存亡威脅。
首先,獲得空優至關重要在當前全球戰略環境日益複雜的背景下,台灣面臨來自中國的多重軍事壓力,特別是在空中優勢方面。烏克蘭與以色列的經驗顯示,籌獲先進的主力戰,機對於維持國家安全與戰略嚇阻力至關重要。
烏克蘭在面對俄國的侵略時,雖然初期依賴地對空飛彈,但隨著戰事延長,對於現代化戰機的需求日益迫切。接手西方盟國提供的F-16,幫助烏克蘭取得顯而易見的抗衡能力。
以色列空軍擁有高效能的主力戰機,如F-35和F-16,能夠迅速對威脅做出反應,並且營造軍事的主動權,確保遠距打擊能力,幾乎癱瘓伊朗的防空系統。
在建立空中和資訊優勢之後,台灣應大力發展高機動、高殺傷的小型武器系統。IDF若能再升級,整合協同作戰無人戰鬥機(Collaborative Combat Aircraft),亦是一種不對稱作戰的創新。
防守層面,建立堅實的整合式防空反導系統,目前台灣在高空有愛國者3型等反導系統攔截彈道導彈,中低空有天弓-III/II和NASAMS等對付巡航導彈和戰機,近距離部署迫近武器系統(Close-In Weapon System)。
目前的缺口在於盡快籌獲50kW以上的向能武器,以色列遭受攻擊的經驗證明,實體彈藥與定向能武器的搭配已是成熟系統。
基礎設施的偽裝與地下化工程方面,台灣最需要的是分散式儲能系統的地下化,以及避難設施的再盤點,以化整為零的方式維持生存韌性。
社會韌性層面,開放社會的多元性不免有「雜質」,先前盤點幫派之後,政府還需掌握在以新移民組成的聯絡機制,微信或是其他中國社交軟體更成為其聯繫的手段,成為民主社會下的他者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