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專欄:當假訊息成為制度風險──歐盟的網路內容治理新局
歐盟的《打擊假訊息行為準則》已從過往僅具象徵意義的「自律協議」,轉變成為平台法遵合規義務的一部分。。圖/Pixabay

|即時

羅世宏專欄:當假訊息成為制度風險──歐盟的網路內容治理新局

mirror-daily-logo

2025/07/08 06:40:00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日前(7月1日),歐盟正式將其《打擊假訊息行為準則》(Code of Practice on Disinformation)納入《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強制適用的規範框架。這意味的是,《打擊假訊息行為準則》已從過往僅具象徵意義的「自律協議」,轉變成為平台法遵合規義務的一部分。此一轉變,不僅改變歐洲數位治理的進程,也引起有關言論自由、跨境平台責任、甚至美歐貿易談判主權等爭議。

歐盟數位治理邏輯:從自律到共管

歐盟於2018年推出初版《打擊假訊息準則》,2022年修訂強化,2025年正式納入《數位服務法》,其邏輯從「平台承諾」轉向「系統性風險管理」。根據《數位服務法》第34與第35條,超大型線上平台(VLOPs)與超大型搜尋引擎(VLOSEs)須定期進行風險評估與獨立稽核,以證明其有效防範假訊息傳播的能力,而《準則》則成為此一過程中重要的合規基準。
這套治理邏輯不是針對單一內容進行審查,而是針對平台演算法、推薦機制與數位廣告的「系統性偏誤」加以規範。例如歐盟委員會發言人Thomas Regnier強調,這些規範的核心不在於移除內容,而是「提升透明度、強化使用者權益、打擊資訊操控」的機制設計。這也意味著平台的每項設計,從資訊排序到廣告投放策略,都必須接受公共檢視與問責。

言論自由或言論審查?

然而,此一制度設計也遭遇來自美國政界與企業界的強烈反彈。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Jim Jordan與其他四位共和黨議員曾聯名致函歐盟,批評DSA與準則要求平台「系統性審查假訊息」的做法,將形成「事實上的全球審查機制」,影響美國公民的言論自由。
這類指控雖然未必準確,卻反映跨大西洋兩岸在「數位主權」理解上的根本分歧。歐盟強調的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公共責任」,而美國則傾向「市場自律」與「憲法保障的個體自由」。因此,歐盟規範一旦涉及跨境平台行為,極易被美方詮釋為非正當干預。
Global Disinformation Index(GDI)執行長Clare Melford則反駁此類論調,她指出:「真正被壓抑的不是極端言論,而是中間溫和的聲音」,因為平台演算法傾向放大情緒化、極端化內容,而不是建立多元對話。她進一步批評:「這種將一切管制都貼上『言論審查』標籤的說法,是有意製造寒蟬效應,打擊公民社會與研究機構的批判功能」。

執法挑戰:審核框架與平台撤退潮

儘管法制化讓準則地位提升,但實施面臨巨大挑戰。首先,許多平台開始撤出或減少對準則的承諾。例如X平台(舊稱Twitter)在馬斯克收購後即退出原本遵守《打擊假訊息準則》之列,Google與微軟也大幅刪減其承諾項目,尤其是事實查核與政治廣告透明化措施。另根據Democracy Reporting International的報告,2022至2025年間,主要平台對準則的承諾項目減少了31%。
這不僅凸顯平台對「自律協議轉為共管義務」的抗拒,也暴露歐盟在「合規監督與稽核標準」上的不足。目前稽核程序仍缺乏統一方法與明確指標,使得平台可自行界定其合規標準。正如歐洲監理機關平台(European Platform of Regulatory Authorities, EPRA)副主席Stanislav Matejka所言:「是否真正有效,端賴第一輪稽核報告是否能揭示事實、指引改進方向」。
此外,由於歐盟將大量審核工作與監測責任交由公民社會團體執行,卻未同步提供資金與制度支援,也形成了「資源不對等」的執法落差。歐洲假訊息實驗室(EU DisinfoLab)總監Alexandre Alaphilippe直言:「我們正陷入重複性的制度循環:啟動新機制→執行→反彈→改版→再啟動,卻始終未解決結構性問題」。

民主韌性與外部壓力

歐盟選擇此時將《打擊假訊息準則》進一步法制化,並非巧合。7月9日即將舉行的美歐貿易談判,正因加拿大數位服務稅與歐盟數位規範問題而緊張升高。川普總統曾譴責加拿大數位服務稅是「抄襲歐盟的惡例」,並立即中止談判直到加拿大取消稅制。歐盟也同樣面對來自美方施壓,但至今仍堅持「DSA與《數位市場法》(DMA)不列入談判議程」,強調立法自治不容他國干預。
20250527133335900868取自freepik_2025-07-07.jpg
社群平台演算法傾向放大情緒化、極端化內容,而不是建立多元對話。圖片摘自freepik
然而在地緣政治拉鋸下,歐盟是否能持續維持這種「制度自信」,仍是一大挑戰。如同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Claes de Vreese所言:「這場角力不是關於言論自由,而是關於制度意志與民主韌性」。

向下扎根:防衛歐盟民主的基礎建設

在網路內容治理的巨觀戰略之下,歐盟也正強化事實查核的基礎建設。2025年4月起,歐盟啟動「歐洲民主防衛盾」(European Democracy Shield)計畫,編列500萬歐元補助擴建跨國的事實查核網絡,建立多語言、跨國家、含有回應能力與查核資料庫的協作平台。
這不僅是因應假訊息的政策行動,更代表歐盟嘗試在治理規範之外,強化「資訊生態系」的韌性。正如Mozilla基金會政策主管Claire Pershan提醒:「當我們討論《打擊假訊息準則》時,不能忽略數位平台對研究資料的限制、對事實查核網絡資源的壓縮。這些才是對公共知識與資訊秩序真正的侵蝕」。
歐盟將《打擊假訊息準則》納入《數位服務法》,不僅是歐洲內部數位治理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場關於21世紀言論自由、民主防衛與全球規範主權的指標性戰役。這不只是關乎「平台是否守法」,更關乎「制度能否自保」,甚至是「公共知識是否仍有發聲空間」。
從台灣的角度觀察,我們或許也該思考:當民主社會面對跨境假訊息、操控型平台與資訊失序時,是否願意投注政治意志與制度資源,為下一代守護資訊真實與公共討論的基礎?這正是歐盟此刻所做的堅定選擇,而我們準備好了嗎?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