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傑客/國際關係博士
2023年,宏都拉斯與我國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當時總統卡斯楚聲稱,中國能帶來更大的市場、更實質的投資、更多基礎建設援助,並強調這是「現實主義的外交決定」。斷交當下,台灣社會也只能無奈地接受:「這就是現實」。
宏都拉斯將於今年11月舉行總統大選,白蝦出口困境已成重大民怨焦點。中國雖曾與宏國簽署進口協議,但屢未履行,導致白蝦產業崩跌。根據該國水產協會最新報告,白蝦出口所得從2023年上半年的新台幣11億元,暴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2.3億元,跌幅超過八成。如今,在野黨候選人紛紛拋出「恢復與台灣邦交」的政見,試圖修補這場外交選擇所引發的經濟後果。
或許離真正談復交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不免思考:面對這個可能出現政治翻盤的邦交國,台灣該如何因應?是否應主動思考重建外交關係的可能?更進一步地說,在當前國際格局之中,台灣仍需要邦交國嗎?
這問題無法簡化為邦交國「數字多寡」的邏輯遊戲。台灣與邦交國的經貿往來的確比不上主要貿易夥伴,影響全球政治的分量也有限,但從制度與戰略層面來看,邦交國的存在對台灣仍具有三大核心價值:
第一,主權行使的具體證明
在國際法下,能否與他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是主權存在與國際人格的基本體現。對一個地位時常遭受挑戰的國家而言,擁有邦交國,正是主權能動性最明確的表現。
第二,國際場域的話語槓桿
在UN、ICAO、WHA等多邊組織中,邦交國協助提案、聲援與發言,使我方議題能被提出與關注。少了邦交國的支持、發聲,我們的聲音連進入議程都可能很困難。
第三,實務外交的訓練與實驗場
從農業技術、醫療援助、人員交流到緊急救災,邦交國是台灣外交人員鍛鍊實力的現場,也是我國制度信譽與在地影響力的投射場域。
我們不只一次見識過中共對外承諾與實際履行之間的巨大落差。從非洲到中南美,中國開出華麗支票、提出龐大合作藍圖,最終卻因內部審批、市場條件或政治盤算而跳票。宏都拉斯的案例,只不過是這套劇本的再一次上演。
從外交區域戰略的角度來看,若宏都拉斯這次真的出現一個願意回頭、也願意簽訂透明合作機制的新政府,對台灣而言不只是單一邦交的重建機會,更可能成為重新凝聚中美洲友台力量、穩定區域外交布局的關鍵支點。宏都拉斯曾是台灣在中美洲的重要樞紐,其政治立場與地理位置對其他友邦如瓜地馬拉、貝里斯具高度示範意義。如果我方能以制度信任與互利合作為基礎,成功重啟關係,將有助於向其他猶疑國家發出明確訊號:選擇台灣,不僅有回報,也有尊嚴。
或許有人會說:「他們曾背棄我們,為何還要接納?」這樣的情緒可以理解,但外交不能只靠情緒,還必須面對現實、思考未來。如果宏都拉斯真的出現一個願意修補關係的新政權,並接受制度化合作與穩定對接,那不僅是重建白蝦產業,更是一場區域外交秩序的重整。
外交從來不是單次交易,而是對信任與承諾的長期驗證。台灣的優勢並不在於資源的豐沛,而是憑藉著制度的誠信與合作的可預測性。在大國競逐、信任赤字加劇的國際局勢中,這樣的軟實力反而是我國外交最可貴的資產。台灣應以宏都拉斯為例,重新釐清我們的優勢與底線,也讓世界看見: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台灣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合作的夥伴。
我們的邦交國朋友圈或許不大,但正因如此,每一個願意回頭的朋友,都值得我們審慎接納、不必冷酷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