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綠能不是原罪 但欠缺警覺的本土卻是災難
屏東佳冬外海海岸堆積大量的HDPE 浮具,是該海上光電案場「殘骸」,投資離岸光電的公司陷入信用危機。圖片翻攝自網路

|即時

投書:綠能不是原罪 但欠缺警覺的本土卻是災難

mirror-daily-logo

2025/07/24 06:10:00

曾聰智/退休工程師
這一次,丹娜絲颱風襲台,屏東佳冬外海的海上太陽能試驗案場也成為受災戶,海岸堆積大量的HDPE 浮具,是該海上光電案場「殘骸」,投資離岸光電的公司陷入信用危機,引發友人感慨:「這家公司風險評估的人該被炒魷魚。」我聽了,卻不忍苟同。因為,真正該被檢討的,不只是某個企業的風險管理,而是整個綠能政策背後的制度病灶與政商文化。
台灣的綠能發展,並非純粹市場競爭的產物,而是一個由政府政策強行上路的特許產業。在這樣的架構下,執照、補貼與地區開發許可,往往不是由能源專業者主導,反而可能是由官商結構中的地方角頭、民代關係人,以及某些毫無能源背景、只想快速進場套利的新興資本家所掌控。
比如來自中部的生技專家,轉身成為位在南部某大型光電案的開發商,豪邁的開發造成大面積地表裸露與水土流失,如今成了地方首長的頭痛來源。這種現象,說明了綠能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是土地正義的試金石。
我們看到的不是單一業者失職,而是整個能源轉型過程中,政府失焦、標準鬆散、民意代表斡旋介入、地方政府默許、居民被動犧牲的多重共業。這不是一家公司風控能處理的問題,而是整個政策設計從源頭可能就缺乏永續觀、風險意識與倫理標準。
綠能,本該是對抗氣候變遷、實現能源自主的重要一環。但假若我們讓它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土地掠奪,成為一場謀取特許權的盛宴。光電與風電可能就淪為「綠金政策」,那麼所謂的綠能就不是「再生能源」,而是「再生問題」。
最令人憂心的,是在這場綠能變調的過程中,那些本該代表「本土價值」的人,失去了警覺,忽略守住原則的關鍵性,結果經常是無奈的看到不幸的事態發展。當土地被犧牲、居民被邊緣化,卻沒有人敢說「這不是我們要的綠能」,那麼,本土的理想也會逐漸腐壞。
所以我常說:不是聲稱自己是本土,就一切正確;若不懂永續發展與公平正義,不懂自我反省與接受監督,那樣的「本土」只是另一種鄉愿與失責。
當本土墮落了、失去了道德力量與社會信任,便極可能在未來的政爭中,敗給對岸的代理人。而到那一天,你我都將無法卸責,因為我們曾放任自己認同的價值,被「綠金」與選票交換給了短視與貪婪。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