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重仁的決斷—選擇「可控風險」還是「失控的加盟商」?
曾任統一超商總經理和全聯總裁的徐重仁表態力挺大罷免,引發朝野震撼。圖片取自徐重仁臉書

|即時

徐重仁的決斷—選擇「可控風險」還是「失控的加盟商」?

mirror-daily-logo

2025/07/23 06:40:00

賴寇蒂/文字工作者
在大罷免的最後一週,全聯前總裁徐重仁罕見表態,公開呼籲守護台灣民主的最後防線,這在政商界猶如投下震撼彈。
許多人以為這只是企業家的政治表態,但如果你熟悉流通產業、了解中國市場遊戲規則,就會明白:從商業敏感和經營角度來看,徐重仁說的,其實是「專業風險管理的判斷」。
為什麼是如此?在切入這點前,我們要先了解中國市場普遍的商業模式——「特許經營」。

什麼是特許經營?國際正規與中國特色大不同

台灣對於這個名詞或許並不熟悉,可是對於另外一個名詞就很了解;這個商業術語——「特許經營」(franchise)在台灣叫做「加盟」。
在國際市場上,特許經營/加盟是一套嚴密分工的體系:誰該負責、誰能兜底、如何回收,全都寫在合約裡,風險有明確規則。
但「中國式特許經營」則大異其趣。
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地方政府各有山頭、利益、規則和關係。要快速展店,不是靠總公司派人下去,而是靠地方熟悉內情的人,以「中國式特許經營」模式——地方包圍中央,快速落地展店。
尤其中國是一個「下沉市場」,比起投資在品質和品控,他們更願意把錢花在「銷貨補貼」。
例如,有個名為華萊士的快餐品牌,能做到可樂1元人民幣、炸雞2元、漢堡3元的價格。
台灣消費者看到這種價格,一定會懷疑:「這能吃嗎?他們怎麼賺錢?」
但這就透露出在中國經營市場的競爭和門道。
只要你看到商品大促銷或商品的補貼,這就代表公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養總部/養工廠」。
讓總部先活下來,食材成本壓低——東西做了就要盡快出貨。只要加盟商付錢叫貨,資金回流,總部資金流動起來,這就是中國市場存活的第一關鍵。
許多到中國發展的台商就是不了解中國的市場關鍵,很老實地在那裡搞總部、制定規則,結果是發展慢、技術被學走,然後還收不到貨款。
同時,為了快速展店,他們發展出門店眾籌、員工參與管理的經營模式,藉由下放經營股份給員工和外部經營者,形成利益共同體。這套經營模式後來也有個特別的名稱,叫「福建模式」。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問:「中國特許經營的福建模式,和台灣的大罷免、藍白陣營有什麼關係?」
有些反應快的讀者也許已經發現並問出這個問題:如果中國滲透台灣,將「福建模式」的特許經營套用在政黨經營和發展上,那會變成什麼樣子?

福建模式的政黨經營—中央只成門面,已無地方經營實權

經商如治國,都希望是百年大業,快速發展在中國被視為是生存的第一步,但是能不能夠長久生存?這個他們就未必清楚。他們熟悉的是以下的幾個招數:
(一) 眾籌:
政黨,為了求快求發展,運用福建模式,第一步可以做「眾籌」,台灣常見的名詞叫做「小額捐款」。
商業眾籌可能換得會員卡和會員折扣,但在台灣就是會得到候選人周邊,如K P小物以及所謂的黨證。
(二)下放經營股權:
捆綁外部資源成為公司結構一部分,在政黨發展上,就是用經營權與地方利益做交換與綁定。
福建模式的商業加盟,總部為了拓張佈局、分攤成本,他們會與配合廠商如肉販和配送的物流商談請其成為股東。
他們認為,利益捆綁比權力(或權利)分紅還有效,但衍生的問題是:如果廠商表現不佳,無法快速更換;若廠商內外勾結、盜賣物資、虛報數據,稽核也很難即時發現。
這套模式放到政黨發展上,台灣社會這十年來便看到許多聲名狼藉的地方有力人士,快速加入藍白體系。他們表面是政治人物,背後卻有一大盤包山包海的生意。
當這些爭議性人物發生爭議事件,媒體要不是問不到黨中央,就是只得到一些未置可否的「場面話」。
原因正是,在這樣的結構下,黨中央已成為被架空的招牌,實際經營權都在地方。不僅無法處置地方,連CEO能不能坐穩位置,在某種程度上都得看資金主或地方勢力的臉色!
Hello Kitty穿上橘色主場球衣熱舞。圖/統一7-ELEVEN獅提供
統一企業有其經營模式,職棒統一獅還結合Hello Kitty熱血應援。圖片統一7-ELEVEN獅提供

當黨中央有名無實,誰來決定路線?誰來負責?

快速發展特許經營,權力分贓的結果就是「中央無法管控,地方各自為政」——看似一盤大棋,實則一地雞毛。
回望今日的國民黨與民眾黨,你會發現,他們的運作邏輯,已極度接近中國特許經營的模式——黨中央只剩招牌、標語、議題設定的權力,但地方派系、金主、政治經銷商才是真正控制資源、名單、甚至立法院席次的人。如果地方出事,黨自然被牽連,因為彼此就是利益結構體,但個別心理很可能是各懷鬼胎,覺得「關我屁事」?
例如物流商出錯,肉品商供應也被牽連,但為了這塊招牌,大家還得在台前做出團結的樣子。
這就是大家今天會看到朱立倫不為「死亡連署」道歉,無能調調和鼎鼐,韓國瑜、傅崐萁表面同黨,互動卻微妙的原因。
同時,這種特許加盟也只能靠中央形象與議題炒熱市場,掩飾地方的灰色流動。
在民眾黨的話題製造機柯文哲被羈押之後,可見後續接班的,不會是營運或經營者。
他們需要的就是一個話題製造機,但是如果宣傳的帶動能力不佳,恐怕這個黨主席的功能也會受到質疑。

企業經營都會有風險,可控風險才是永續經營的台灣

中國市場發展比台灣市場的時間還短,如何長久經營?這一點他們其實並沒有學會。
我們過去可以看到快速發展的中國企業老總口氣非常大,甚至想要買下台灣企業。但再過幾年,可看到他們的紅利只是曇花一現,不是倒閉,就是負責人逃亡或坐牢。
究其問題,就在於他們只為了求快,實際推銷給到消費者的東西品質不高,經不起檢驗,出了問題權責難以釐清。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經營者,你要跟甚麼樣的公司做生意?
沒有主體兜底,任何政策承諾都可能臨時變卦。當外部資本與地方分舵成為實際話事人,你根本找不到「總公司」對口協調。
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是輝達的北士科園區,雖然黃仁勳選了北市科作為落地的選擇,可是當他提出所謂的能源需求,這個「茬」連擁核的國民黨籍市長蔣萬安都不敢接。
面對「失控加盟體系」就是這樣,品牌還在,但任何品質、服務、條件都沒人保證,這不是你要的投資環境,更不是可持續經營的社會。
0250718^EEMD^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出席國民黨立委林德福反罷免聯合晚會_攝影李智為
本文作者指出,大罷免是企業主為自己創造可控風險環境的第一步,圖為18日反罷免支持林德福晚會的群眾。李智為攝

選擇「可控風險」還是「失控的加盟商」?企業經營者不可能答不出的一道題

在「死亡連署」發生之後,社會討論的不是那些受牽連的協作黨工/員工的未來,而是究竟誰會是他們下一任的CEO?這一任的CEO又在做什麼?
這樣的公司,這樣的政黨,你願意求職加入或信任投資嗎?
就像徐重仁所看見的——真正懂產業的人,不會冒著不可控風險只為賭一個短期利多。
企業經營或商業投資都會有風險,投資基金都要詳閱投資說明書,但是如果連權責都沒有辦法跟你解釋說明清楚的政黨或者公司,你能夠相信嗎?
這不是支持哪個人、哪套政策的問題,而是你要選一個可控、可預測、權責分明的制度?還是一個誰都能推卸責任、永遠無法對帳的破碎權力系統?
大罷免,不是一場政治表態,而是企業主為自己創造可控風險環境的第一步,也是台灣產業與公民社會最基本的自救手段。
只要你懂經營、懂投資,這一題的答案絕對不可能選不出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