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誠專欄:AI、稀土、水資源─美中的「稀土大戰」(3之2)
美中之間環繞在稀土的戰略競爭,正處於激烈交鋒之中。AI生成示意圖

|即時

宋國誠專欄:AI、稀土、水資源─美中的「稀土大戰」(3之2)

mirror-daily-logo

2025/07/28 06:30:00

宋國誠/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學家,《宋國誠觀點》YT頻道主持人、《宋國誠觀點》(Blog)版主。最近著作《失速中國》(今周刊出版)。
2019年5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罕見視察江西某一稀土生產基地,這一舉動被視為中國開始重視「稀土」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起點,當時中國的立場是:不允許美國利用中國稀土製造的產品遏制中國發展。但所謂「不允許」只是口頭上的宣示;2023 年7 月3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對鎵、鍺相關物項必須向商務部申請許可才可出口,開始實施稀土礦產的限制性出口;2024年,中國頒布《稀土管理條例》,正式依法將稀土策定為「國家戰略資源」。在川普2.0開啟第二輪美中貿易大戰之後,中國暗自啟動了美中戰略博弈的「稀土戰略」,或稱「稀土的武器化」。換言之,隨著中國稀土戰略的推展與升級,全球政經競爭上溯至「源頭博弈」,也就是「關鍵元素/稀缺性」的爭奪。

1,中國收緊稀土管理,提高對美戰略博弈的戰鬥力

中國國安部7月16日宣稱,有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及其代理人企圖勾連策反境內不法分子,利用郵遞手段竊取中國稀土相關物項。此項宣稱雖未點名何為「境外間諜機關」,但顯然箭指美國,暗示美國以情報作業方式,從事中國稀土走私的句當。依據中國國安部在微信公眾號的發文指出:部分國家高度關注中國稀土相關物項供給情況,千方百計展開竊取活動,這些活動包含「偽報品名」、「夾帶私貨」等等。顯然,中國試圖將稀土走私嫁禍於美國。
在這篇微信公眾號文章中,還具體描述稀土走私的方法與路徑,包括境外間諜情報機關與境內不法分子相互勾連,將未申報的稀土相關物項隱藏在其他正常申報的貨物或運輸工具中,如將稀土等原料加工為初級產品,將稀土粉末混入瓷磚原料,或灌入礦泉水瓶等,再以合金配件、機械零件等模糊標籤的名義偷運出境等等。
7月19日,中國「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召集涵蓋商務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海關總署、國家郵政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單位,在廣西招開「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推進會」。會議除了打擊違反出口管制、通過虛報含量成分、偽報品名、快遞小包多次少量等方式繞道出口之外,並將境外最終用戶列入管控名單。
在此同時,中國一反過去公開發布的方式,低調發放2025年首批稀土開採與冶煉配額。之所以「低調」,是為了保持稀土生產的「不透明度」,預估發放配額勢必相對減少,以利於進一步收緊稀土這一戰略資源的國家級管控。
以上種種作為的目的,一則將稀土的無序開採和非法走私歸咎於境外敵對勢力,二則通過對稀土開採權利和配額限制的集中管理,提高對美國戰略博弈的戰鬥力。

2,中國稀土戰略的暗黑設計

一方面,中國從不反思和調整其利用財政補貼、低價傾銷、擠占市場等等「貿易奧步」,對三大貿易區:美國、歐盟、東協所造成的不公平貿易與逆差,反而譴責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另一方面,中國把西方國家尋求貿易平衡的做法,倒果為因視之為遏制中國之發展;再一方面,中國一方面譴責川普的關稅政策違反自由貿易原則,自己卻利用稀土產業鏈(儲量與加工)的優勢,在「自由貿易/相互依賴」上設置關卡,埋設「相互依賴的陷阱」,這就是中國「強權自私主義」─自己豐衣、別人潦倒─的表現。
稀土雖然在戰略新興產業上不可或缺並深具地緣政治的關鍵地位,但稀土供應鏈本質上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和破壞。然而,正是這種脆弱性,加上中國在稀土產業上的壟斷性,使稀土成為中國戰略博弈的動力要件。
在產業投資的比較與選擇上,稀土產業本質上是一種「骯髒產業」;從開採、化學分離到加工提煉,都是極度「環境不友善」的高污染行業。中國正是利用低標環保、放任污染,無視地質損害和破壞人民健康等等「高忍受度」,取得稀土貿易的價格優勢;另一方面,人們也許不知,美國曾經是稀土礦產長達50年的全球霸主,但今日之所以陷入中國稀土,是基於「污染阻卻」的原則─將污染留置在境外,只進口加工乾淨的稀土元素;即使與軍事武器和航太工業有關的關鍵零組件與材料,都採取自家免受污染的「鄰避政策」(Not In My Backyard, NIMBY)而委外生產。在此鄰避政策期間,中國承機採取「慢食鯨吞」的長期戰略,透過低價競爭與企業收購兩大策略,逼使美國的礦場關閉或停產,進而獲得超越美國的地位。
20250725稀土
稀土供應鏈本質上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和破壞。東方IC
依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2005─2008年美國91%稀土金屬和化合物來自中國,這也是另類「國家自私主義」(鄰避政策)的後果,導致美國今日淪為「稀土奴才」的地位。姑且不論中國是否不得以採取「稀土武器化」策略,也不論中國與西方「卑賤/高貴」意識的反差,稀土爭奪戰反映的是國際關係的變質與扭曲。

3,美中稀土競爭:「中強美弱」的態勢明顯

至今,美中稀土競爭「中強美弱」的態勢非常明顯。依據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主任海中雄先生權威性的研究:雖然美國近幾年稀土精礦產量已大幅成長,2020年全球占比達到15.83%,穩居全球第二名,但接近應用端的各項化合物和金屬材料,仍高度仰賴中國進口。中美貿易戰開打後,美國幾乎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唯獨各類稀土產品得以豁免,雙方供需強弱立判。海中雄指出:畢竟在人才與技術斷層已久,以及巨大的成本競爭壓力下,美國稀土產業要想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恐怕還有不小的距離。
美國內政部長道格.柏根(Doug Burgum)20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柏根在訪談最後直指美國面臨的核心挑戰:「我們現在最大問題,是讓自己變得過度依賴中國的關鍵礦物供應鏈,這正是我們必須儘速解開的困局」。這一結論明確點出了美國在關鍵礦物供應鏈領域面臨的戰略脆弱性,也呼應了川普政府加速國內礦業發展的政策方向。他同時指出:「川普在一周內就新增了10個礦業案,這對美國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是一大助力」。換言之,川普在面臨「能源緊急狀態」之下,正通過行政手段大幅加速國內礦產資源開發的流程。

4,美國的「反稀土壟斷」戰略

早在2018年2月,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公布了總計35項攸關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關鍵礦物清單,並進行「地球測繪資源倡議」(Earth Mapping Resource Initiative, EMRI)計畫,對美國地底可能蘊藏的關鍵礦物進行調查,這是美國對中國稀土戰略壓迫的首次清醒。
及至最近,美國國防部宣布斥資4億美元,入股美國唯一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成為最大股東,並承諾以「保價收購」─以現價兩倍的方式,收購其釹鐠氧化物(NdPr)產品─一種廣泛用於各種馬達與風電機的高性能永磁體關鍵材料。蘋果公司也正著手採購美國本土生產的稀土,與MP Materials達成5億美元多年期供貨協議;在此同時,美國也大舉進行海外投資,佈局稀土來源多元化和進口替代,例如支持澳洲稀土礦商Arafura Rare Earths,其材料來自澳洲北領地的Nolans Project,集開採、加工與精煉設施於一體,計劃每年生產4440公噸NdPr氧化物。
與此同時,美國能源部長賴特(Chris Wright)與懷俄明州州長戈登(Mark Gordon),日前出席了位於該州東北部附近、由「拉馬科」資源公司(Ramaco Resources, Inc.) 開發的「布魯克煤礦」(Brook Mine)稀土開採剪綵儀式。該礦場未來將致力於製造金屬、磁鐵或半導體晶圓,提供先進軍事技術、電池、醫療設備等所需的關鍵材料。換言之,美國正以財政支持、本土開採、保價收購、舊廠復工、海外投資等等手段,力圖解除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5,一場資源政治的戰力較量

美中之間環繞在稀土的戰略競爭,正處於激烈交鋒之中。關鍵在於處於依賴方的美國,能否在現有戰備儲量與短期缺貨的時間差之間,快速彌補稀土供應鏈的缺口,達到稀土自足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稀土牌」是中國最後一張王牌,打玩了就無牌可打。以美國雄厚的工業力量和應急對策,應不致於在稀土競爭中敗下陣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