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儉/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
大罷免,沒有大成功,是選民做出了他們的選擇。這時候反省一下台灣的民主憲政,才有進步的機會。
我相信民主的選舉、罷免、創制,複決,體現在台灣的選罷法、公投法。事實上,公投已被歷任執政黨閹割、鳥籠,以維護代議政治與官僚系統的穩定性,基本上已經抹煞了最主要的直接民意的基礎。
我支持人民行使罷免權,只要是合理、合法的,只是在實施操作上,要更加成熟,反映即時的直接民意。
年初柯建銘提出大罷免,民進黨立委、公職人員起初並無幾人附和,可能因為怕遭到報復反制,事實也是如此,只是國民黨各地黨部的操作罷免提案連署時,被抓到抄名單,連死人都連署了,產生偽造文書等罪,並產生寒蟬效應。但是人民豈會相信這只有國民黨會做這樣的事?民進黨的都沒有問題?在長期司法不公的基本印象上,很多人都不會相信,這也激起非民進黨支持者的動員動機。(如果國民黨罷免民進黨立委連署成功,民進黨也會卯足勁大戰,結果應該不是這樣的)
國民黨是以黨的力量在打這場罷免戰,而且是存亡之秋,即使國民黨的動員看起來散漫沒有章法,而長期的組織與民意認為民主需要制衡的想法,讓國民黨可以順水推舟。但民進黨卻以「公民團體」為名,黨部卻退居二線,而且即使大罷免失利,這也是「公民團體」的事,民進黨黨公職人員都沒有人要負責,這樣誰會為民進黨賣命動員?缺少這樣政治正當性,動員力度自然減弱。「公民團體」就成了《投命狀》的「龐青雲」,民進黨黨政公職人員就成了滿腦子算計,按兵不動的三大老。
或許有人化約這是一場與國民黨「中共代理人」的決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則會變成是否同意民進黨一黨獨大的公投,從結果看來,後者催出了更多的人,即使前者在台灣也是一個心頭陰影,但在太多次狼來了(抗中保台)後,而失效。唯有國台辦常扮「神助攻」的角色,而這次在大罷免前最大規模的漢光演習,也沒有動員到中間選民的票,反而在「沒有預算買衛生紙,卻有大筆演習經費」,削弱了民進黨對國民黨亂刪預算的「相罵本」。
抗中保台還是這次大罷免的主旋律,只是主角曹興誠和沈伯洋在大罷免前一直出現與中國商業或是男女關係的事牽扯不清,這是一般民眾能夠理解的事,但這兩位雖然努力的撇清,但並沒有說明清楚,變成對罷免沒有助力的口水戰。
代表「公民團體」現身的,往往是長期親民進黨的名嘴、網紅,這些人習於誇張不計後果的操作,也會讓傳統政治人物避之唯恐不及。
另外,台灣擁核急先鋒童子賢,又是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跑去花蓮攻擊傅崑萁,之後他又要代表民眾黨核三重啟的正方代表,這也是讓一般民進黨支持者「看不懂」的事,難道要放棄反核神主牌嗎?這一陣「童子亂拳打死老師傅」,也幫了「中共同路人」首席戰犯輕鬆過關。
即使民進黨在大罷免前看起來兵強馬壯、士氣如虹,很多人樂觀認為可能罷掉10席,但在一連串高調、激烈的操作,引起中間選民的反感、恐懼。
憑什麼我不同意民進黨,就成了中共同路人?這犯了國民黨蔣介石的「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大忌,碰上毛澤東打出的,不是敵人就是朋友」,兵敗如山倒。我不明白從草根出身的民進黨,為何會犯了這樣的邏輯上的錯誤。
其實現在枱面上太多反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名嘴、網紅、意見領袖,原來都是支持民進黨從黨外走到執政,但看到民進黨兩次執政以來,與國民黨的「同質化」,自動或被動離去、漸行漸遠,或怒目惡言相向。
總之,我認為政黨或公民團體(別忘了政黨也是人民團體、公民團體的一種)發動罷免、創制、複決,都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民主進程中不可或缺表達直接民意的機制,更多的直接民主,更即時的民意,讓執政、在野者可以深刻反省。
不過這次大罷免「不是民進黨發動的」,反以不能也不會反省什麼。剛才看到曹興誠籲支持者「放下823罷免」 稱藍綠對決「應由民進黨去努力」。畢竟這位大老板是精明人,此時還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這攤子就留給民進黨了,看民進黨如何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