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傑客/國際關係博士、前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近日《金融時報》《路透社》《彭博社》等多家國際媒體先後報導指出:總統賴清德原訂於8月出訪拉丁美洲邦交國瓜地馬拉、貝里斯與巴拉圭,並計劃過境美國紐約與達拉斯。其中有關過境美國的部分,川普政府基於對美中貿易談判氣氛與即將籌備的川習峰會的考量,因此決定「延後」相關安排。儘管我方總統府強調行程尚未定案,賴總統目前以處理台灣南部颱風災後重建、台美關稅談判、區域政治情勢等為要務,但包括《金融時報》與《路透社》在內的多方消息來源皆指出:原先紐約停留的計畫已遭美方否決,整體訪問將延後至年底。
美國政府的決定引發台灣及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在社群媒體上直言:這是一個「危險訊號」,「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竟可以被霸凌到噤聲」。她並警告,阻止台灣民選總統過境紐約,「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戰勝美國的價值觀、安全與經濟」,此舉有可能標誌著美國對台政策出現令人憂心的轉變。
前國防部印太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也指出,這樣的做法令人想起美國過去曾一再避免在台灣問題上激怒北京的歷史,「如果這是出於討好中國的考量,那就是戰略上的錯誤」。智庫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則強調:「川普應該頂住中國壓力,而不是屈服。美方若讓台灣成為談判籌碼,只會削弱威懾力,鼓勵北京在台灣議題上進一步施壓。」
這些批評背後,凸顯的不僅是對賴清德個人行程的關注,更是「台灣總統過境美國」在美中台關係下的戰略重要性。
事實上,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歷任總統出訪邦交國時過境美國,已成為非正式外交的重要場域。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總統都曾在包括洛杉磯、休士頓、紐約、舊金山等美國重要城市短暫停留,藉此與美方官員、僑界代表、學術與媒體接觸。這種「過境外交」雖非正式國是訪問,但在象徵意義、政策溝通與國際曝光上,扮演關鍵角色。
美國政府也多次強調,台灣總統「過境美國」符合一貫政策,並非對「一中政策」的挑戰,而是依據《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所進行的務實安排,以及台灣高層過境行程「是長期以來的慣例,與美國一中政策並不牴觸」。
如今,川普政府在關鍵時刻按下暫停鍵,引發的疑慮不僅來自台灣,也來自美國內部。尤其在中國加強對台軍事壓力、美方對中貿易戰包括晶片管制出現鬆動的背景下,「交易式外交」的動作可能傳遞出錯誤訊號,使北京誤判美國決心,從而削弱台灣安全保障的可信度。
然而,我們也應冷靜看待此次變化。儘管此事引起高度政治關注,然而從長期戰略層面觀察,這更可能是一種「戰術調整」,而非「政策轉向」。
首先,美中戰略競爭的總體態勢並未改變,美國視中國為主要地緣政治挑戰者的基本架構依然穩固。從軍事部署、對台軍售、國會立法、晶片與高科技產業合作到印太聯盟強化,無論是拜登或川普政府,對台政策的基調都是「深化合作、強化嚇阻」。
美國國會至今仍高度支持台灣,參眾兩院歷來均支持台灣總統過境安排,並多次透過「台灣旅行法」等立法鼓勵美台高層互動。賴清德上一次「過境」夏威夷與關島時,也曾與美國政界人士視訊會談,美方亦未限制總統與僑界互動。
因此,我們應在警覺之餘,避免將此次事件引伸為「美國對台政策改變」。事實上,按照媒體的說法,美國至今並未取消賴總統的過境計畫,而是將行程延後至年底。外交上,有時候時間的安排就是一種戰術的調整。若能將敏感安排調整時機,又保留制度性空間,反而有助於維持外交彈性,穩住三邊關係。
總結而言,台灣的處境需要理性與堅持並行。當然,美方延後賴總統過境紐約的舉措無疑暴露出台美關係在大國博弈下的脆弱與現實,但也提醒我們:制度性支持與長期戰略利益仍在,美方的舉措更可能是應對複雜談判場域中的「策略性調節」,而非「價值背離」。國際情勢錯綜複雜,經常是多重變數的排列組合。密注台美關係發展時,固須隨時提高警覺,但不必為一次過境延後而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