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中國河南鄭州一名60歲的婦人因為持續嘔吐、腹瀉就醫,檢查後發現婦人的胃部存在黃麴毒素,詢問後得知婦人生活節儉,一雙筷子用了5年都沒有更換,這可能是導致婦人患病的主因。醫師強調,黃麴毒素具有致癌性,木製餐具不會自己生產黃麴毒素,但是長期使用下不可避免留下食物殘渣,可能發霉產生黃麴毒素,建議要定期更換,否則可能會致癌。
事實上,過去中國就曾發生全家都使用發霉餐具,導致全家罹患肝癌的案件。無毒教母譚敦慈建議,發現筷子「裂開」或「長毛」時要立即更換,以免將毒素吃下肚。另外,洗竹筷時要順著橫向刻紋清洗,「整把搓洗」並不乾淨。筷子的材質也要慎選,常見的美耐皿不耐熱而且容易變形,她會選擇使用標示304不鏽鋼材質筷子。
事實上,過去彰化縣衛生局曾指出,黃麴毒素主要是由麴黴屬產生的代謝產物,當環境溫度介於30~38°C、溼度達80%以上,是黴菌孳生的好時機,同時會釋出大量毒素,誤食受黃麴毒素汙染的食品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目前黃麴毒素種類至少超過20種,常見的包括B1、B2、G1、G2,又以B1的肝毒性及致癌性最強。黃麴毒素十分耐高溫,需加熱至260°C以上才可被破壞,難以一般的烹煮方式去除,所以妥善保存食品以防止黴菌生長,成了最有效預防黃麴毒素之方法。
彰化縣衛生局提醒,購買米、豆、麥、五穀雜糧或其製品時,應選購新鮮及完整包裝,並挑選有信用的品牌與商家,不購買標示不清及來路不明的食品,當產品開封後,建議以乾燥的密封罐存放在低溫乾燥處,並於有效期限內儘速食用完畢,勿存放過久避免產生黃麴毒素,以確保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