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已佔據我國前3大癌症死因,根據資料統計,每半小時就有1人得到大腸癌,因此進行大腸鏡檢查,若檢查到息肉並切除,視為預防大腸癌的重要關鍵步驟。不過醫師提醒,並非切除息肉就能免除後患,某些族群還是可能會復發。

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大多大腸癌的發生,是從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當醫師在大腸鏡中發現息肉並切除時,就是在「截斷癌症發展的路」,能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息肉切除,並不等於永久無憂」,黃軒也提醒,有些族群仍可能再度復發大腸癌,或是產生新的息肉,需要定期追蹤。他也列出5大因素:
- 息肉本身屬於高風險型(如高級別異型增生、大型息肉)
- 息肉數量多(如超過3顆)
- 未能完整切除
- 家族有大腸癌病史
- 生活習慣(如抽菸、肥胖、缺乏運動)
黃軒分享《Gut》期刊研究,內容指出即便第一次追蹤後沒發現大腸癌,隨後仍可能產生新的大腸癌,因此「持續追蹤」非常必要。另外,若患者屬於中高風險族群,建議3~5年就應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便即早發現可能的新病變;低風險族群也需要在醫師指示下,適當安排追蹤,不可掉以輕心。
黃軒指出,日常生活也需注意健康,包含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戒菸戒酒、控制體重,最重要的是要聽從醫師囑咐,按時接受醫師建議的追蹤大腸鏡。
事實上,大腸癌長期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最新研究指出恐與小時候「腸道菌」有關,即便沒有家族史,也無不良生活習慣,仍有可能罹患大腸癌。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提醒,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不過度消毒,多吃天然食物都能幫助好菌生長,減少壞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