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體改編創話題 Podcast、繪本、影集躍上舞台
北藝中心下半年多檔節目結合流行文化與跨媒體元素,打破劇場圈層限制。《好餓的毛毛蟲秀》由環心娛樂引進,改編自全球銷量破1.5億冊的經典繪本,融合《好餓的毛毛蟲》《棕色的熊》等4本作品,75隻布偶搭配生動演出,打造適合2至7歲兒童的舞台魔法,將以專為台灣觀眾設計的全新版本演出。
《火神的眼淚》則由故事工廠與瘋戲樂共同製作,改編自公視熱播影集,呈現消防員在災難與生活間的掙扎,由黃致凱改編執導、王希文作曲,卡司包括楊大正、方宥心等23位音樂劇演員,全劇情感深刻、火力全開。
而Podcast界熱門節目《台通》也跨足劇場,與阮劇團合作推出《聽說他家》,以台灣鄰里間的八卦與都市傳說為題,將一句「聽說⋯⋯」演變成荒謬真相,戲謔中帶出對人際與社會觀察的深意。
音樂劇3強出擊 家庭故事打開時代共感
今年有多部音樂劇呈現多元家庭樣貌。百老匯導演戈登·格林伯格與華文環球藝術娛樂攜手,改編李安經典電影《囍宴》為音樂劇,以亞洲移民家庭為背景,融合百老匯與電子節奏風格,探討性別、文化與親情間的衝突與共生。
由活性界面製作的《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則是百老匯經典,以一位躁鬱症母親與家庭的掙扎為核心,結合搖滾節奏,真摯描繪精神疾病所帶來的衝擊,該劇曾獲普立茲戲劇獎,2025年台北演出將由原班卡司登台再現。
《近乎正常》製作人陳午明表示,這齣戲有提到我們現代人其實非常重要,平常卻不太常討論的身心問題。前陣子才剛從大港開唱唱完回到日本的影星廣末涼子,罹患了雙極情緒障礙症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所以要暫停演藝事業。
雙極情緒障礙症俗稱躁鬱症,其實一直是隱隱然的流動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之間。《近乎正常》這個故事講的其實就是在美國近郊的一家4口,受到情緒障礙影響的媽媽,和每天努力想要讓這一切好起來的爸爸,以及一對似乎覺得自己沒有被受到關心,然後自己也在自己的生命中不停掙扎的兒子跟女兒,這樣4個人故事。
綠光創藝與嚎哮排演聯手推出的《別叫我成功》則從台灣文化與歷史出發,融合嘻哈與R&B節奏,批判性解構「成功」定義,展現新世代藝術創作者的語言與思維。
在地創作正面迎戰當代議題 用劇場回應記憶與身分
《九月啊九月》與《釧兒》兩部作品則聚焦本土歷史與文化記憶。《九月啊九月》由大慕可可與刺點創作工坊聯手製作,背景設定在921地震後,結合滾石超過20首金曲,講述一群青年在災後用音樂彼此療癒,跨越20年再度重聚,撫平青春的傷痕與夢想。
《釧兒》則融合歌仔戲與音樂劇敘事,由《勸世三姊妹》導演曾慧誠率領原班人馬打造10週年重製版本,講述一段跨越生死的人鬼戀,融合在地廟埕文化、歌仔美學與當代表演語言,展現劇場敘事的深度與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