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京合唱賽看「Chinese Taipei」的語言陷阱
包括青韵、尼布恩、八角塔合唱團於7月25日至27日前往日本參加第七屆東京國際合唱大賽,賽事過程遭中國打壓要求改名。圖片取自八角塔男聲合唱團臉書

|即時

從東京合唱賽看「Chinese Taipei」的語言陷阱

mirror-daily-logo

2025/08/10 06:10:00

但願我是美妙男高音/合唱業餘歌手
2025年7月下旬,台灣有包括青韵等六支知名合唱團赴日參加「第七屆東京國際合唱大賽」,卻在比賽期間遭遇突如其來的「改名」。原本以「Taiwan」之名報名參賽,卻在中國施壓下,被主辦單位撤下國旗、改稱「Chinese Taipei」。這些合唱團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外交代表,而是一群單純想在國際舞台上唱歌的青少年與成年業餘歌手,他們的心情一定受到影響,所幸最後仍然發揮實力,各團都表現傑出,青韵還拿到金賞獎。但當看到一場原本單純的文化交流,被粗暴地拉進語言與主權的戰場,我們更需要辨識其中潛藏的政治操作與語言陷阱。

「Chinese Taipei」的歷史與侷限

「Chinese Taipei」這個名詞並非憑空出現。它源自1981年「洛桑協議」(Lausanne Agreement),是中華奧會為保有參與奧運的資格,在國際奧會(IOC)與中方長期談判後所達成的妥協方案。這個名稱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起被正式使用,成為台灣參與國際體育賽事的政治妥協框架。
但關鍵在於:這是一種限縮在體育場域的特例安排,而非可被任意複製到所有國際活動的通用模板。當「Chinese Taipei」逐漸被擴散套用到教育、音樂、科技與藝文活動上,不僅違背當初妥協的語境,也讓北京成功將其塑造成「中國的台北(China’s Taipei)」的錯誤聯想,在語言與認知層面進一步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

中文語境下的「話語陷阱」

在英語語境中,「Chinese Taipei」雖令人困惑,仍保有模糊的政治空間;但一旦轉譯為中文,問題就變得更加嚴重。中國慣以「中國台北」翻譯之,意圖將台灣納入其版圖;而台灣官方則基於歷史沿用與外交慣例,譯為「中華台北」,並強調其中的區隔性與象徵性。
但語言的政治性從不會自動被理解。在國際文化場合中,一旦沒有明確聲明,就容易被主辦單位、媒體或觀眾誤解為「Taipei of China」或「Province of China」的附屬。這正是語言戰的隱形戰場:它不是透過武力,也不是公開外交,而是透過翻譯與命名的制度安排,慢慢塑造世界對台灣的認知。
即便在實務上,我們有時不得不面對「Chinese Taipei」的現實,但在中文語境中,仍應警覺並抵制北京刻意設下的話語陷阱。

國際現實不是單一答案

此次事件並非單一個案。也就在今年5月,台灣以「Taiwan」名義參加捷克布拉格書展,期間遭中國抗議,但主辦單位明確拒絕更動,堅持台灣原名出席。這說明:不是所有國際場合都只能接受中國的語言霸權,也不是所有主辦單位都會妥協於政治壓力。
反觀此次東京合唱大賽,主辦方選擇不懸掛任何國旗、統一改名為「Chinese Taipei」,即使在台灣與日本民間多方溝通與聲援下,最終仍未能守住原有標示。這凸顯出文化活動主辦單位對於中國壓力的敏感程度,以及缺乏制度性抵抗的準備。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應變策略與國際倡議,避免文化參與再度成為政治妥協的犧牲品。

國際參與的原則底線

文化表演是共享的藝術語言,不該因政治干擾而遭到降格。這次有來自部落小學與社區的青少、少年合唱團,還有來自台北都會區的成人合唱愛好者,他們只是用歌聲代表台灣,不該被迫面對「你是哪裡來的」的質疑。當台灣在沒有正式外交承認的情況下走入世界舞台,我們無法要求每一場活動都絕對尊重主體性,但我們可以要求基本的尊嚴與事實上的尊重。
因此,當名稱與旗幟被換掉的那一刻,我們的任務,不只是抗議與譴責,更要透過制度協商與文化倡議,建立屬於台灣的國際識別語言。我們可以務實,但不能忘記原則。每一次名稱爭議,都是對我們主體性的挑戰。即使不得不面對「Chinese Taipei」的現實,我們仍要清楚說出:Taiwan is not defined by others. Taiwan is Taiwan.
在語言被操控的世界裡,讓我們的聲音與名字一起堅定傳出,讓世界知道,那些動人的合唱聲來自台灣,而不是「PRC的台北」。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