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在美中科技戰的深層博弈之下,台積電正處於歷史性關鍵時刻,台積電現在處在戰略的十字路口。這不僅涉及美中兩大強權在技術領域的拉鋸,更凸顯國際地緣政治如何滲透企業決策。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半導體課徵20%的暫時性關稅,近期更傳出要求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或追加投資2000億美元作為降稅至15%的談判前提,這一現象再度揭示了地緣政治對企業運作的強烈干預。
對台積電與台灣而言,這已超越單一企業或國家的抉擇,而是涵蓋整體經濟、產業自主以及長遠戰略利益的多重考驗。台積電若屈從此壓力,可能不僅損及自身競爭力,還會動搖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進而放大美中對峙的漣漪效應。
護國神山的先進製程無可取代
作為台灣科技產業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在2023年以56%的市佔率稱霸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尤其在先進製程領域無可取代。其領先地位源於多年來的技術創新與專業代工模式,成為全球科技巨頭如Apple、NVIDIA等不可或缺的夥伴。自2018年起,美國透過一系列禁令限制中國半導體發展,推動供應鏈回流本土。
2022年的《晶片與科學法案》更以巨額補貼強化美國產業,並強迫台積電赴美設廠、分散產能。這一策略看似是風險分散,實則隱含政治意圖:美國企圖「綁住」台灣關鍵產能,降低對台依賴,同時透過資訊分享與投資拉攏,逐步削弱台積電的技術主權。
儘管台積電回應海外擴產,但美國製造成本高出台灣4至5倍,勞動力與供應鏈基礎亦遠不及新竹科技聚落的成熟,這不僅增加企業負擔,還可能導致技術外流風險,威脅台灣的產業根基。2025年,台積電已宣布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興建更多廠房,但川普政府仍不滿足,持續施壓以獲取更多讓步。
相對而言,中國以千億人民幣規模投入半導體產業,雖在自主化進程上取得一定進展,如華為的晶片設計突破,但與台積電的3奈米先進製程仍有巨大差距。美國嚴格的先進設備禁令進一步箝制中國發展,迫使北京短期內仍需仰賴外部供應。這使得台積電成為兩岸科技戰的「矛盾核心」,不僅是中國難以逾越的高牆,還可能在局勢緊張時承受極大壓力。美中對峙的結果,讓台積電淪為地緣政治的焦點,任何決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全球科技生態。
回溯到美國要求台積電入股英特爾的提議,這種作法根本悖離公平競爭與商業倫理原則。台積電長期堅持無設計、純代工的營運模式,憑藉技術創新維持全球領先。若被迫入股競爭對手,等同於主動培養未來勁敵,不僅損害台灣股東利益,還會侵蝕企業的獨立性與競爭力。國際晶圓代工產業雖常見合作與產能分散,但鮮有業者被強迫直接扶持對手,這將導致產業格局混亂,甚至引發技術洩露的隱憂。
美方在技術競爭上有著不安全感
更嚴重的是,若美國以此作為關稅減免的條件,反而暴露其在技術競爭上的不安全感與保護主義傾向。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已明確表示,對與英特爾合資或入股「沒有興趣」,強調公司將維持獨立運作。
台積電作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不要為了一時關稅的談判,犧牲了長期發展的策略,入股英特爾期期以為不可。這不僅會讓台積電喪失獨特技術優勢,還可能招致台灣社會的強烈質疑,並引發中國的側面打壓或報復行動,使兩岸三地格局更趨詭譎複雜。
面對美方壓力,如何拒絕這一不合理提議,考驗台灣政府與台積電的智慧與戰略定力。應堅守核心技術與企業自主,強調台積電的專業代工本色,依照公司治理精神與法律規範,明確拒絕投資或入股直接競爭對手,從而維護公司與台灣股東的最大利益。這不僅能鞏固企業聲譽,還能避免落入地緣政治的陷阱。
加強政府產業政策支持,避免讓單一企業獨自承擔壓力,透過政府協調與國際溝通,爭取產業自主空間。結合盟國法規與貿易組織機制,如WTO框架,台灣可明確表達立場,轉化壓力為談判籌碼。
推動產能分散但不失重心,是另一關鍵轉進方向。以海外設廠交換技術合作與市場准入權益,但將技術核心與最先進製程堅持留在台灣,既能平衡國際壓力,又維持競爭優勢。這有助於分散風險,同時確保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樞紐地位。多元外交與風險分散策略不可或缺。
持續保有台積電的全球無可取代性
除美國外,台灣應積極深化與日本、歐盟的產業合作,例如與日本的TSMC熊本廠聯盟,減少對單一市場或國家的過度依賴,從而強化半導體產業的抗壓與彈性。堅定技術護城河並深化人才培育,至關重要。避免技術與人才外流,加強保密措施、防範惡意挖角,並持續投入創新,提升供應鏈自主化。這不僅能確保台積電的全球無可取代性,還能將外部挑戰轉化為內部升級的動力。
美中科技戰已將全球科技供應鏈推入動盪不安的新時代,台積電不僅是產業龍頭,更是博弈中的棋子與掌舵者。面對外部不合理壓力與「投資敵手」的荒謔提議,台灣與台積電應以產業主體性與全球策略自主為最高依歸,將危機轉化為轉機,爭取更大的話語權與安全空間。在這場巨浪中,唯有堅守核心、靈活運作,台積電才能持續作為台灣經濟行穩致遠的「護國神山」,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韌性與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