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是嫌票太多才會罵人是「左膠」
從民進黨性平會說出「我們不要厭女的台派」,乃至於對應到「我們不要左膠的台派」開始,這句型還可以無限擴充。鄒保祥攝影

|即時

陳嘉宏專欄:是嫌票太多才會罵人是「左膠」

mirror-daily-logo

2025/08/11 06:50:00

攝影:

鄒保祥

民進黨在台灣選舉史上的得票高峰是發生在2020年蔡英文連任總統之役的817萬票,當年的競爭對手韓國瑜一樣聲勢浩大,但只拿了552萬票,第三勢力宋楚瑜拿了60.8萬票。4年後,賴清德只拿到558萬票,侯友宜也退步只拿了467萬票,倒是第三勢力柯文哲拿到了369萬票。從簡單的算數可以得知,柯文哲的369萬票裡,約莫有259萬是來自於當年投給蔡英文的選票,有110萬票是來自於投給韓國瑜加上宋楚瑜的選票,前者約莫比後者多出1.4倍,這群人,才是決定未來選舉勝負的關鍵。
兩週前的726大罷免投票對民進黨最大的震撼是,原以為當年投票給柯文哲的那群人,會因為柯文哲涉貪以及藍白政黨過去1年在立法院的「毀憲亂政」轉而支持民進黨或選擇不投票。但從各地開出來的反罷免選票來看,他們不但沒有呈現游離的狀態,甚至還積極出來投反罷免。這群人到底在想什麼?如何破除藍白合的氛圍爭取他的支持?才是民進黨這波大檢討的當務之急。
關於民眾黨支持者的群相,其實已經非常多民調資料與學術研究可以佐證。諸如,這些人政黨意識薄弱,不喜歡藍也不喜歡綠,尤其對當權執政者抱有強烈戒心,常以「制衡」為理由,投票給反對黨或第三勢力。他們通常也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台灣認同的程度高於國民黨卻低於民進黨。他們沒興趣也不常浸淫在政治議題裡,但是對社會的公平正義卻有高於一般人,甚至近乎天真浪漫的期待。
在政治上,要爭取這樣一群人的支持有幾種方法:第一、在政策與人事上直接與民眾黨合作對接,淡化綠白之間的壁壘。不過,此路徑因為柯文哲遭到收押,以及民進黨人與民眾黨現任黨主席黃國昌之間勢同水火的關係遭到阻斷;除非賴清德本人在修復綠白關係上有極為決斷性的作法,否則已可斷言此路不通。
其次,讓已經開始串連大半年之久的時代力量、基進黨、社民黨以及上屆立委選舉表現不俗的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所組建的新第三勢力浮出來,成為藍綠白之外的另一種政治選擇。近10年的長期執政已經讓民進黨露出執政疲態,民進黨必須承認,以近兩次選舉投票所呈現的選民結構,光靠自己已經很難拿到過半的選票;而與其讓這些人無可選擇地倒向逐漸劣化的民眾黨,還不如樂見這股新的第三勢力能逐漸茁壯成為新的選擇。
就此,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王義川粉底液事件即讓人難以理解。從民進黨性平會說出「我們不要厭女的台派」,乃至於對應到「我們不要左膠的台派」開始,這句型還可以擴充成「我們不要反(挺)同的台派」、「我們不要有時代力量的台派」等等,任何一次的切割,都再一次地削弱所謂的「台派」力量。許多民進黨支持者把對於昔日時代力量個別政治人物的厭惡,上綱成民進黨與這股新興第三勢力的仇恨,還無所不用其極必除之而後快,這樣的「台派」顯然是嫌自己票太多。
有人說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力,也有人說戰士沒有選擇敵人的權力,但其實,戰士也沒有選擇戰友的權力。當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指稱,這場罷免投票意味著太陽花學運以來持續十年的民進黨優勢時代已經結束之際,如果民進黨人還搞不清楚自己的處境與侷限,以為自己還能持盈保泰,對於可能可以結合的力量挑三揀四,那恐怕就只能一路滑坡,在兩年半後交出政權。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