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曹興誠誤解了這場罷免投票傳達的訊息
曹興誠明顯誤解了這場大罷免失利所傳達的訊息。李智為攝影

|即時

陳嘉宏專欄:曹興誠誤解了這場罷免投票傳達的訊息

mirror-daily-logo

2025/08/08 06:50:00

攝影:

李智為

曹興誠為大罷免出錢出力,對罷免失利的失落感也越深,情緒轉折顯然也特別大。他先是向罷團喊話:「8/23的罷免,我勸大家放下,讓民進黨去努力吧。那是藍綠對決的仗,我們打不起。」但兩天後卻連續發文指稱:「一定要全力促成公投,建立『台灣國』。」曹興誠說得非常認真,還援引「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的調查資料指稱,2020年還有53.1%的台灣人認同民主體制,但在2024年已經下降至49.2%。他認為台灣民主正面臨重大危機,「要盡快開始推動『正名制憲』,為台灣的獨立奠定永世不移的基礎。」
曹興誠的看法,明顯誤解了這場大罷免失利所傳達的訊息。
先來說曹興誠引用的TEDS,這是一項長期針對台灣人對民主態度的調查,非常具有參考性。在這項調查裡,認同「不管什麼情況,民主政治都是最好的體制」的人,從2020年到2024年的確下降了3.9%,這其中,民進黨支持者認同此一說法的從2020年的69.8%到2024年的70.8%,幾乎持平。國民黨支持者從39.3%變成37%,小跌2.3%。但民眾黨支持者變化最大,認同民主的比例從61.8%變成43.6%。
曹興誠認為對民主認同度下降是台灣的大危機,但其實這數據非常符合「人性」。那就是,民進黨支持者因為他們所支持的人選在執政8年後繼續當選總統,所以無條件認同民主是最好制度的民進黨支持者始終維持在高檔;國民黨支持者因為已經連續輸掉3次總統大選,所以有越來越多人對「民主」感到失望。至於民眾黨支持者對民主認同度的劇烈變化,則明顯與黨主席柯文哲如今仍身繫囹圄高度相關。事實上,如果現任的總統是國民黨籍,國民黨支持者對於民主的信心就會往上攀升,一如2008年馬英九執政時為44.6%、2012年馬連任時為52.3%,而民進黨支持者對民主的信心在這兩個年度都處於相對低點。
曹興誠引用一位醫師的說法宣稱投票結果代表:「國民黨支持者都堅決反對抗共」。此說來自過去半年來曹興誠對這場罷免投票的自我定義,也就是認為罷免是為了「驅逐投共立委」。不過,選民的投票行為非常複雜,有人把罷免投票跟抗中保台綁在一起,但肯定也有人認為「哪有這麼嚴重」;有人認為這些立委「毀憲亂政」活該被罷免,但也有人認為這些立委即使有錯,這樣的錯不至於被罷免;更有人對不斷地投票動員感到不耐煩,純粹認為不應該以罷免作為解決政治僵局的手段。但如今,曹興誠把這些不同意罷免的意見一鍋炒,這就是逼著那些原本沒有那麼反對你反共主張的選民出來反對你的訴求。
其實,這場罷免投票傳達的不是「台灣人不反共」,而是敘述了「台灣人安於現狀」現實。同樣是最近出爐的政治大學選研中心「台灣民眾統獨立場分布」調查,最令人矚目的是「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來到史上新高34.6%,排名第二的選項是「維持現狀再決定」26.5%,第三是「偏向獨立」的21.5%,但後兩者較前幾年度的調查都呈現收縮的狀態。這說明了,世局紛亂,兩岸關係動盪,台灣人對於未來前途的抉擇趨於謹慎保守。而大罷免是對一年多前選舉結果的一種顛覆,中間選民於是敬而遠之,甚至心生排斥,這才是對大罷免投票最不利的結構因素。
在這個背景下,曹興誠說,台灣民主要亡了,要正名制憲,要建立台灣國,這不就是在跟選民對作?這不是請鬼拿藥單嗎?
所以,民進黨千萬不要像曹興誠一樣對罷免結果忿忿不平,相反地,民進黨必須思考的是:明明認同自己是純粹台灣人的比例已經連續多年維持6成以上高檔,遠超過既是台灣也是中國人的30.5%,以及純粹中國人認同的2.3%,但為什麼總統大選只拿到4成選票?明明有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明確反對共產黨統治、支持台灣民主,但為什麼這場大罷免最後是大失敗收場?
726罷免投票當晚看到政大教授黃兆年在臉書上寫下的一段文字,讓人心有戚戚,很適合回應曹興誠此刻正名制憲的主張,茲抄錄於下:
「台灣人並不是不要『民主自由』,而是也渴望『多元與包容』;台灣人也不是不在意『抗共保台』,而是同時期待『共同體內部的互信與團結』。不是願景目標有問題,而是溝通的場域和方式還可以更好。
許多人不是沒看見在野黨的違法濫權和多數暴力,但也不願輕易透過更多選舉,讓執政黨取得更多權力。許多台灣人真正渴望的,也許不是『更多的選舉』,而是『更多有品質的溝通』,並且希望由執政者帶頭開始做起(我知道這在目前的憲政體制下很不公平、也很不容易)。」
回望這場持續大半年的大罷免行動,這兩段話同樣適合讓所有台灣人咀嚼再三。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