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學名藥每年用藥量92%,卻僅占總體藥費的16%;而原廠專利藥用藥量不過區區8%,竟占了總體藥費的84%,足見原廠專利藥的藥價、獲利能力遠高於學名藥。其實這跟台灣全民健保藥費給付的情況差不多,逾新台幣2400億元的藥費支出中,學名藥規模約850億元,原廠專利藥品則約1550億元。
專利藥獲利大,也是藥廠願意花時間、甘冒著失敗機率進行臨床實驗的原因。原廠專利藥、生物製劑,在專利期內確實擁有市場獨佔性、以及較高的售價,只是專利期一過,學名藥廠就可以生產與之相同成分、療效、安全性的學名藥(採化學反應合成)、或是模仿生物製劑的生物相似藥(採基因工程活細胞製成),一推出、由於它的價格會比較便宜,因此按往例來看,一旦學名藥出現不消半年,原廠藥就會斷崖式失去90%的市場。
因此世界大藥廠不能只有一招鮮,為了維持營運不墜,會不斷研發專利新藥、收購其他較小藥廠研發成果、或是將潛力新藥小廠併購至旗下,而這就是醫藥界的循環創新模式。事實上,原廠專利藥或生物製劑,就像是先進製程的半導體,而學名藥、生物相似藥則類似成熟製程的半導體。
川普通令世界大藥廠9月29日必須對美實施最惠國藥價,失去美國市場的利潤、必須從世界其他市場彌補,況且提高其它世界先進國家藥價,也有助於穩盤最大的美國市場,這將使得之後全球藥價恐因而大漲。台灣部分,由於健保藥品訂價是參考十大先進國(美國、加拿大、瑞典、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瑞士、日本、澳洲)的最低價、再訂低一點,這可能會讓國際藥廠覺得專利新藥沒利潤而不售給台灣、或者延遲上市、因而發生缺藥現象。
適逢2025-2030年原廠專利藥到期潮,其中關係著數億腫瘤、慢性病患的70款重磅藥,專利也將陸續解禁,這是塊經濟規模2360億美元(新台幣約7.03兆元)的市場大餅,如果台灣藥廠把握住升級的機會,不只可以迎來搶食藥品市場的商機,還能幫助健保緩解未來藥荒。
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表示,「美國處方藥最惠國待遇政策,將大砍美國藥價,但品項都沒盤點出來,短期內有待觀察。不過,政策出抬後,明顯會造成國際藥廠利潤縮水,在商言商,國際藥廠必然對其他國家提高藥價。」為了讓健保藥品有彈性、更具韌性,她支持「在台生產學名藥,尤其是困難(關鍵)學名藥,藉此替代一些原廠藥降低健保藥價,也能紓解原廠藥荒。」這將是國產學名藥廠技術升級的一個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