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如火如荼展開的同時,美國商務部也祭出1962年貿易擴張法的第232條款,4月1日便啟動晶片、藥品的美國國家安全調查。好讓川普總統,可以動用提高關稅、設定配額、採取非貿易裁量權措施。事實上,醫療藥品基於人道,一向屬於關稅豁免項目,儘管美國多年來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主導地位,但生產成本、全球分工考量,近九成美國批准的藥品,其藥物成分原料卻是來自海外,而且2/3的生產基地不位於美國境內,藥廠的生產基地很多設在愛爾蘭、瑞士;仿製學名藥的製造印度占有一席之地;而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則是中國。
華府發現每年花在藥品上的醫療補助超過4000億美元(新台幣約11兆9200億元),同樣的藥,平均要比其他先進國家貴三倍,川普認為這太不公平,要終止全球搭美國的創新便車,於是簽署藥品最惠國行政命令,要大砍美國藥價外,同時,也想達成將製藥生產遷回美國的戰略目的。
8月對等關稅大致底定後,川普致函全球17家最大的製藥公司,要求他們降低美國藥價、要與其他國家相同。近日,更揚言「最初將對藥品徵收小額關稅,一年內、最多一年半關稅將升至150%,之後將升至250%,因為我們希望藥品在我們國家生產。」在此情況下,藥廠無法維持營運、創新研發的高昂成本下,勢必轉嫁成本,這將導致全球藥價變高。
對於川普藥品政策,實際上反應兩極。民眾支持,舉個例子,預防高血壓中風的血液稀釋劑Eliquis,一個月的份量,在瑞典賣114美元、日本售20美元,美國卻貴到295美元,而這還是拜登時代從606美元協議降下來的價格,川普的行政命令就是要比照日本、在美國也賣20美元,自然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但製藥業卻反對美國藥價與其他先進國藥品最低價格掛鉤。美國藥物研究和製造商協會(PhRMA)確實認為要回流美國製造,但此一最惠國藥價將會削弱發明新療法的動力,阻礙美國患者獲得突破性救命藥物的機會。尤其,在中國威脅超越美國成為生物製藥領先者階段,美國得確保繼續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創新藥物開發地。
美國藥品體制十分特殊,是唯一一個政府機構不直接介入藥品議價的已開發國家。理由是擔心像政府這種級別的大買家,一旦壓低藥價後,會抑制藥品的創新研發,2003年美國國會還通過不干預藥品價格條款,的確,特殊體制讓美國成為全球醫療創新研發的領導者,現今無論是癌症治療、基因療法都源自於美國。
而美國藥價之所以會這麼昂貴,PhRMA也點出控制藥品通路中間商也要負起責任。IRPMA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秘書長陳全文解釋,美國藥物福利管理者(Pharmacy Benefit Manager,簡稱PBM)中間商制度,是導致美國成為全世界藥價最貴國的元兇之一,PBM旗下都有龐大的藥局體系兜底。所以他們成了私人保險最發達的美國於處方藥上的管理者,負責跟藥廠、保險公司議價。
但是不透明、而且各種複雜的醫療保險方案,逐年抬高了藥品費用。根據美方調查,光是治療前列腺癌藥物Zytiga這一種藥,依照每個受保人的醫療保險計劃不同,竟然可以協商出從60美元(新台幣約1788元)到7645美元(新台幣約22.8萬元)不等、有著2286種不同支付費用方式。
難怪川普又是頒布藥價最惠國行政命令、又是祭出232條款殺手鐧,就是希望以其他國家談判出來的最低價格作為參考,先降低美國的藥價,朝著單一、透明的藥價邁進,只是這樣的措施,將大大影響製藥商利潤、以及投入研發的成本。陳全文說:「川普大砍藥價做法,原廠專利藥中長期下來勢必漲價、轉嫁到各國,由於台灣市場規模小,恐怕未來也難以是新藥優先引進國。」
陳全文認為,「美國私人保險制度發達,牽扯範圍很廣,加上健保署藥品議價已定,在短期內,還不至於影響到台灣藥價。」怕的是未來新藥研發者,諸如禮來、輝瑞、羅氏、阿斯利康等的這類製藥巨頭,在美國大砍藥價下,認為其他國家病患也必須分擔更高比例的新藥費用。藥價勢必變高,而全球也會朝統一高藥價趨勢走,屆時,台灣也將進入高藥價時代。
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赴立法院答詢時說,國內藥品缺藥平台建立完善,並已提出給予國產學名藥更好批價。關於川普用232條款對藥品課以重稅的說法,衛福部將依據掌握內容與因應措施提出報告。對此,本報向健保署詢問,健保署表示,「詳細情況不明、還在變化,正持續密切關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