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印度「以壓逼合」 恐適得其反
美方對印度採取「經濟懲罰」與「戰略拉攏」雙軌並進的策略。東方IC

|即時

美國對印度「以壓逼合」 恐適得其反

mirror-daily-logo

2025/08/11 10:38:00

台傑客/國際關係博士、前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期的對外經貿政策,再次展現其「強勢開局、談判定調」的特徵。近期,白宮宣布對印度輸美商品加徵總計 50% 的高額關稅,包括原有的 25% 互惠關稅以及新增加的25% 懲罰性關稅。此舉不僅震撼新德里,也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討論。表面上,這是一次針對貿易逆差與市場開放問題的施壓行動;然而,若從更宏觀的戰略視角觀察,這場關稅攻勢的背後,則是蘊含美國在地緣政治上對印度的期待與壓力。

經貿與戰略的雙重目的

表面上,美國對印度的高關稅延續川普一貫的「對等貿易」邏輯,要求貿易夥伴承擔與美方對等的市場開放與經濟責任。但這次措施的真正目的,還牽涉到更深的地緣戰略計算。
美國近年將俄羅斯視為全球秩序的破壞者,尤其在入侵烏克蘭之後,華府主導一系列經濟制裁與外交孤立行動。對川普政府而言,對印度加稅不僅是經貿籌碼,更是迫使印度在全球戰略排序中做出選邊站的施壓工具。印度在俄烏戰爭後仍大量進口俄羅斯石油,並以盧比計價繞過美元制裁體系,這種行為被視為削弱西方對俄施壓的整體效力。但印度多年來「一腳踩在金磚,一腳踩在QUAD」的戰略曖昧,讓美國在推動全球對俄孤立時處於進退兩難。

路徑依賴:印度與俄羅斯的歷史連結

印度與俄羅斯的合作關係並非新近現象,而是建立於長年歷史與制度合作基礎上。自冷戰時期以來,蘇聯即是印度主要的軍火供應國。目前印度甚多軍事裝備仍採用俄製系統,從潛艦、戰機到防空系統皆然。其中具代表性的合作案包含:
布拉莫斯導彈(BrahMos missile):由印俄共同研發的超音速巡弋飛彈,成為印度對外軍售的主力產品;S-400 防空系統採購案:儘管美方祭出《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CAATSA),但印度仍堅持與俄完成交易,凸顯其戰略自主的實踐。
這些結構性的依賴關係,代表印度若要轉換軍備體系,不僅涉及龐大財政負擔,也需重建完整的後勤與訓練系統,轉換成本極高,形成明顯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現象。

聯盟理論的侷限與印度的戰略自主

從國際關係理論角度觀察,美印關係的張力也體現聯盟理論的侷限性。聯盟理論認為,國家之間之所以建立合作關係,是為因應共同威脅。然而,聯盟是基於威脅感知而非純粹權力計算。但當聯盟成員對「誰是威脅」的判斷分歧,聯盟凝聚力即會下降,美印正是這種認知差異的案例。
2139270523929886728_2025-08-11.jpg
印度與俄羅斯的合作關係並非新近現象,而是建立於長年歷史與制度合作基礎上。東方IC
對美國而言,俄羅斯是顛覆全球秩序的威脅來源;但對印度來說,俄羅斯是穩定可控的戰略夥伴,並未構成直接挑戰。這種認知差距,導致美印即便在「QUAD」(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中有軍事合作,在對俄政策上卻難以同調。此外,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也多次公開重申「全球南方」觀點,主張國際事務不能由西方國家壟斷話語權。這種外交語言,也反映出印度在多極世界中的自我定位,既非美國附庸,也非中國盟友,而是自主操作的區域大國。這也增添美國企圖讓印度在俄烏戰爭立場疏離俄羅斯的難度。

民意壓力與民族主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與輿論壓力,也是莫迪政府在面對美國施壓時的重要考量因素。近年來,美印關係雖在安全與技術領域有所發展,但印度社會輿論對美方「口頭稱夥伴、實則施壓」的態度,仍時常表達質疑。尤其在關稅與俄烏戰爭立場等議題上,不少觀察指出印度民間輿論期望政府堅持戰略自主、避免受制於任何單一強權的政策框架。
莫迪本人也正面對即將到來的地方選舉與國會預算審議等國內政治挑戰。在這樣的政治脈絡下,若對美方要求過度妥協,勢必會遭到反對派批評為「外交讓步」甚至「喪失國格」。因此,即使印度在戰略與經濟層面有深化與美國合作的動機,這些內部政治動能與民族情緒也進一步壓縮了莫迪政府的政策迴旋空間,成為美印戰略整合的隱性障礙之一。

結語

美方對印度採取「經濟懲罰」與「戰略拉攏」雙軌並進的策略,亦讓包括台灣其他國家看見另一層現實:即便是戰略價值頗高的夥伴,若在特定議題上與美分歧,仍可能遭受壓力與施壓。這種非制度化的對價邏輯,是川普時代外交風格的延伸,也是一種對盟友「以壓逼合」的實用主義演繹。
川普對印度祭出高關稅,顯示美國對亞洲盟友的期待已超越單純經貿合作,而朝向戰略整合邁進。但面對如印度這樣歷史包袱深、國內壓力大、戰略自主性強的區域大國,美方若無法提供制度性保障與利益對接,僅靠懲罰手段,恐將適得其反。對印度而言,維持與俄合作是現實需求,非單純意識形態選擇;對美國而言,若真欲打造可信的亞洲抗俄陣線,恐怕需要更多耐性與更細膩的認知工程。對其他中等國家與前線小國而言,這場美印互動所揭示的,不僅是國際談判的複雜,更是地緣政治中「主體性」與「策略選擇」之間永恆的拔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