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廠是戰爭的拖累 可能率先熄火甚至引火自焚
本文作者指出,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的實例:打破「核電廠免疫戰爭」的迷思。圖片取自札波羅熱核電廠Запорізька атомна електростанція 官方臉書

|即時

核電廠是戰爭的拖累 可能率先熄火甚至引火自焚

mirror-daily-logo

2025/08/19 06:30:00

攝影:

李智為

戰略風格/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主筆
在當今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緊張的時代,核電廠是否能在戰爭中維持穩定發電,成為熱議話題。俄烏戰爭首次將一座運轉中的、歐洲最大的核電廠置於長期佔領與戰火前線,讓核電的戰時韌性面臨史上最嚴峻的檢驗。
核電支持者長年主張的理論:核電廠結構堅固、受國際人道法保護,因此戰時可續供電、也不太會被攻擊,但檢視札波羅熱核電廠(Zaporizhzhia Nuclear Power Plant, ZNPP)的遭遇,顯示戰場實情與理論迥然不同。
本文將探討支持與反對觀點,分析戰場案例的風險因素,並延伸至台灣情境,幫助讀者了解核電在戰時的脆弱性。

支持核電在戰爭中持續發電的觀點

核電擁護者認為,核電廠具備高度韌性,能在動盪環境下維持運轉,如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WNA)強調,現代核電廠設計強調安全,反應爐被層層鋼筋混凝土構成的圍阻體(Containment building)包覆,還有多重備援系統,如備用發電機與被動冷卻機制,即使外部電力中斷,也能避免事故。
根據WNA的報告,核電事故風險遠低於其他能源,支持者亦指出,歷史上針對運轉中核電廠反應爐的直接軍事打擊極為罕見。
此外1977年《日內瓦公約附加議定書I》第56條明確禁止攻擊可能釋放危險力量的設施,如核電廠,以防造成平民嚴重損失。國際紅十字會(ICRC)指出,這項規定旨在防止核洩漏災難,視核電廠為受保護目標。
還有許多論者從能源安全角度,稱核電提供穩定基載電力,能取代易受供應鏈影響的化石燃料,因此核電在戰時可維持供電,減少經濟崩潰與社會動盪風險。

札波羅熱核電廠的實例:打破「核電廠免疫戰爭」迷思

然而前述這些論點經得住現實戰爭的考驗嗎?俄烏衝突顯示,軍事邏輯可能凌駕法律,導致核電廠成為戰略標的。
烏克蘭的札波羅熱核電廠靠近聶伯河的卡霍夫卡水庫河畔,它建有六座VVER-1000型壓水式反應爐,總裝置容量 5.7 GW,是歐洲最大的核電廠,巔峰時發電量佔烏克蘭全國的20%。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3月初俄羅斯軍隊入侵該廠,擊退烏軍後佔領,成為世界上首座被敵軍佔領的現役核電站,在兩軍交戰時,無法避免流彈擊中核電廠建築,事後調查發現多處損壞,例如一座訓練大樓發生大火、數枚砲彈擊中反應爐廠房區域的建築,以及一部關鍵變壓器遭擊毀。
俄軍佔領後,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告顯示,廠區根本無法正常發電,為避免危險將反應爐停推,9月後全面中斷運作,但因當時有反應爐是熱停機(Hot Shutdown),且常常因為攻擊事件失去外部電力(有紀錄就至少有9次),有輻射洩漏風險。
截至2025年,該廠仍未恢復發電,且因有數次遭遇砲擊或無人機攻擊的紀錄,俄軍也派兵防守,實際上整個核電廠已經變成軍事陣地。

核電廠被間接攻擊就有極高危險性

要害一:極度依賴外部電網
將核電廠的安全完全寄望於厚實的圍阻體,是個極度危險的誤解,一座核電廠的正常運作與安全,仰賴一個龐大而精密的支援系統,而這些系統,正是它在戰爭中最脆弱的「阿基里斯之踵」
許多人誤以為核電廠是電力供應者,便能自給自足,但事實恰恰相反,核電廠是電力的「巨大消費者」。即使在緊急停機(SCRAM)後,反應爐內核燃料的衰變熱(Decay Heat)仍會持續產生巨大熱量。此時必須持續從外部電網引入電力,驅動冷卻水泵,將這些餘熱帶走,否則爐心溫度將不斷升高,最終導致如同福島核災般的爐心熔毀。
由俄烏戰爭經驗來看,札波羅熱核電廠多次經歷斷電,僅能依靠緊急柴油發電機維持電力,IAEA警告這些事故都會增加核外洩機率。
要害二:暴露的冷卻系統與輔助設施
此外,核電廠需要從海洋或河流抽取巨量水源來進行冷卻,其取水設施、泵站、管線,以及儲存用過核燃料的冷卻池、變電站、輸電塔等,全都暴露在圍阻體之外,缺乏有效防護。
這些輔助設施任何一環遭到破壞,都可能導致冷卻失效,引發災難性後果。用過燃料池的風險尤其巨大,其放射性物質總量甚至可能高於爐心,卻沒有圍阻體的保護,一旦冷卻中斷,池水沸騰蒸發,燃料裸露便可能釋放出巨量放射性物質。
換句話說,攻擊核電廠無需直接瞄準反應爐,就能製造浩劫,例如破壞冷卻系統、電力供應或控制中心之一,就可能導致燃料棒過熱熔毀,引發類似福島事故的輻射洩漏。(一旦爐心熔毀,高溫燃料棒燒穿反應爐壓力槽與圍阻體底部,造成持續數十年的放射性物質外洩。)
故攻擊外部電網、變電設備、冷卻水來源、備用電源與乏燃料乾/濕式貯存等「外圍關鍵系統」,甚至以網路攻擊操作軟體,都可能以把核電廠推向風險邊緣,IAEA與專業媒體多次警告,外電脆弱是當前最大核安威脅。
要害三:無法承受戰火的「操作人員」
核電廠的穩定運行,仰賴一群訓練有素的專業工程師與操作人員,但在戰爭環境下,除了可能有人逃走,剩餘員工的身心都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
例如IAEA 曾做過檢查,札波羅熱核電廠的員工人數由戰前的 1230 人降至 907 人,消防人員從 150 減至 80 人,輪班時間由24小時延長至 48 小時。
札波羅熱的烏克蘭員工被迫在俄軍的槍口下工作,輪班制度被打亂,家園被毀,甚至面臨生命威脅,這種高壓狀態,極易導致人為疏失,一個錯誤的操作指令,就可能引發連鎖災難。
此外,戰爭導致的交通中斷,也使得外部專家、維修零件、救援物資無法進入廠區,使任何微小的設備故障都可能被無限放大。

在戰爭前線的核電廠根本無法發電

綜合上述風險,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繼續讓核電廠在前線砲火下維持高溫高壓運轉,無異於讓整個國家社會抱著一顆不定時炸彈,賭上無法承受的代價,所謂「戰時穩定發電」,在核能安全的基本原則面前,是個完全不成立的偽命題。
一旦核電廠所在區域被納入戰事前線,任何負責任的政府與營運商,唯一的理性選擇,就是盡快將反應爐帶入最安全的「冷停機」(Cold Shutdown)狀態。
這也是為何札波羅熱核電廠在被佔領後不久,其所有機組就已全部停止發電,進入停機狀態的原因,這是在險惡環境下,為了避免更大災難而不得不採取的唯一措施。
IAEA 表示至 2024 年該廠六反應爐均處於冷停機狀態,但仍需要外部電力與冷卻機制穩定運作以保障安全,因為在冷停機狀態下,反應爐的溫度和壓力都降至最低,雖然仍需冷卻,但其安全反應裕度(Margin of Safety)遠大於發電的熱機狀態。
20250815^EEMD^核三延役公投電視政見發表會(童子賢對莊瑞雄)_周榆修_攝影李智為_2025-08-16.jpg
8月23日台灣將舉行核三延役公投,上週擁核與反核雙方舉行電視政見發表會。李智為攝

每個核電廠都位於前線的台灣 能不借鏡烏克蘭經驗?

將視角拉回台灣,我們的處境更為嚴峻,因為台灣海峽的狹窄,台灣島陸地面積所限,台灣所有核電廠,包含兩部機組均已屆期停機、但重啟議題仍具爭議的核三廠,因面向戰略要地巴士海峽,毫無疑問在衝突爆發的第一時間,就將直接暴露於前線。
若台海發生衝突,台灣極可能面臨海空封鎖,屆時即使核電廠有燃料儲備,但維持其安全所需的外部電力、備用柴油、冷卻系統零件、專業輪班人力,都將迅速枯竭。
更危險的是,核電廠將立即從能源資產,轉變為敵方用來脅迫我方的戰略負債,如前所述,敵軍無需直接攻擊反應爐,僅需透過癱瘓電網、威脅攻擊等手段,就能製造社會恐慌,形成「圍點打援」的困局,迫使我方在談判桌上做出讓步。
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在戰爭中的烈火與濃煙,為全世界,特別是為身處地緣政治前線的台灣,上了一堂沉重而寶貴的課。
它的經歷告訴我們,將能源安全的希望,寄託於一個在戰時極可能率先熄火、甚至引火自焚的高風險選項上,似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危險幻想。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