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專欄:石破茂的孤立是日本政治病灶的整體投影
石破茂的失敗,不只是個人無能的證明,更揭開自民黨,乃至日本民主制度的結構性危機。圖片取自石破茂Shigeru Ishiba臉書

|即時

洪耀南專欄:石破茂的孤立是日本政治病灶的整體投影

mirror-daily-logo

2025/08/20 06:30:00

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815 終戰80年,日本輿論本應關注的是首相是否道歉、是否參拜靖國。偏偏今年的主角戲碼卻荒唐至極:自民黨內部逼宮,喊著要換掉自己的首相;在野第一大黨,反倒成了石破茂的救命浮板。這位原本象徵「去安倍化」的改革旗手,如今陷入徹底孤立。兩院議員總會要求提前總裁選,等於公開宣判「信任破產」。情景幾乎翻版 2021 年菅義偉被掣肘下台的狼狽。如果石破在人事布局再度碰壁,甚至連森山裕都走人,不排除他會孤注一擲,祭出「解散國會」的同歸於盡戰術。坊間更傳出,小泉進次郎可能被拉來當幹事長,再配合眾院解散,一次性重洗政治牌桌——雖然進次郎若真接下職位,也意味他暫時放棄挑戰石破。
石破與立憲民主黨野田佳彥的「改革同盟」,看似有情懷。兩人皆出身新進黨,並肩推動平成改革。野田最自豪的政績:90年代的制度改革,以及首相任內推動的消費稅改革。如今,他想與石破再度攜手,完成「未竟之業」。然而,這種浪漫的敘事,卻與立憲內部的現實背道而馳。立憲在參院選慘遭第三黨超車,基層支持早已消沉。相較之下,「減稅」口號才是選票磁鐵。石破—野田的改革夢,看來不過是政治版的白日夢。
更棘手的是,自民黨在安倍派瓦解後,派閥版圖劇烈收縮,繼任之爭成了赤裸裸的鬥獸場。麻生太郎明言,接班人要符合兩項條件:「能贏選舉的臉」、「能擴大執政版圖」。符合者寥寥。雖然麻生屬意茂木敏充,但人氣不振;小泉進次郎雖有明星光環,卻與麻生派格格不入;高市早苗、林芳正有資歷,但包袱沉重。石破若無法展現壓倒性的民意支撐,勢必陷入不上不下的困境。反觀挑戰者們,則透過高調靖國參拜來昭告各自的政治立場。
石破政權真正致命的,是在政策與外交上的連環失分。他未與黨內協調,就支持立憲的政治獻金限制案,惹怒基層;在對美談判上,把「再加徵 15%」誤說成「關稅回到 15%」,國際顏面盡失;內政上,補助與減稅久拖不決,能源、物價問題毫無對策;更荒唐的是,他在國會滑手機、打瞌睡,幾乎把對國民的蔑視表演成日常。這不是偶爾的失態,而是長期怠惰與無能的總和。
矛盾的是,部分自民支持層依然選擇「撐住石破」。因為一旦他下台,自民黨極右化幾乎無可避免,民意可能流向參政黨或國民民主,日本政局將迅速全面右傾。畢竟,日本政治結構本就保守為多數,左派政黨早已奄奄一息。在野與反安倍者最怕的是:石破若倒,極右立即登場。因此異常動員群眾在首相官邸前舉牌希望石破不要下台。
然而,石破的孤立,已經不只是黨內人事與派閥之爭,而是日本政治病灶的整體投影。派閥鬥爭淹沒政策辯論,國會淪為形式,議員失去責任感,選民怒火只能在網路發洩。石破的失敗,不只是個人無能的證明,更揭開自民黨,乃至日本民主制度的結構性危機。當政治只剩拖延與妥協,當信任裂縫無法修補,民主終將被掏空。
石破政權或許隨時落幕。但真正的問題不在「誰」來接棒,而在日本能否重建國民與政治之間的信任。若這道裂縫持續擴大,日本政治只會繼續沉淪於惰性與分裂。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