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駐歐盟兼駐比利時大使
最近從歐洲看台灣,彷彿被一個畫著關稅地獄的厚重暗黑頭罩蒙著頭,痛苦不堪。這幅畫的主題是美國給的稅率比競爭對手高,可能要對美大幅開放市場,產業據說哀鴻遍野。台積電以及其他高科技產業被迫遷移美國,後面還有不知金額但恐怕不低的投資承諾。同時政府因談判尚未完成,資訊揭露被罵黑箱,而20+N稅率揭露方式也遭質疑。
台灣的彈性及韌性高於其他國家
用這幅地獄圖罩住台灣,或有政治上論輸贏求得分的意義,但繼續罩頭非但對台灣不健康,還有很明顯的「圖文不符」問題。
這麼重要的問題,社會及立法監督公評,既合情合理也有必要性,而對稅率及其他被質疑需要改善的問題,政府也承諾要繼續努力。然而不應該繼續被暗黑頭罩困擾的原因,在於面對川普關稅,台灣跟全球都充滿嚴峻挑戰,但台灣辛苦堅韌的經貿血戰經驗,早已讓我們的因應彈性及韌性都高於各國,更可能成為未來二十年大局的入場券。
先看關稅。這次台灣的挑戰,主要是再度出現競爭對手出口美國時,享有關稅優勢的威脅;但這不是地獄,是台灣的日常,況且多數台灣競爭者也沒有太多優勢。
過去二十年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現象,就是台灣「自由貿易協定(FTA)涵蓋率」超低只有12%,遠低於韓國的7成以及日本的五成。也就是每出口100元,台灣只有12元能享受FTA的零關稅及其他優惠,韓日則高達70與50元(不過由於台灣出口強項的資通訊及半導體產品,拜WTO所賜在多數市場享有零關稅,所以數據會顯示台灣整體出口零關稅比率不輸日韓)。
對電子以外的產業而言,以上這樣的關稅劣勢已經超過十五年。FTA簽不出來無疑令人著急,不過在美、歐及東協三個主要市場,即便是工具機、機械、鋼鐵甚至紡織等對手關稅已是零的產品市佔率,台灣不但一直緊咬住韓日,十餘年來成長幅度還常常超過二國。這次美國稅率我們暫時落後,還在爭取改善。廠商衝擊很大,競爭會更加激烈,絕對需要更多協助,然而因此就把台廠的未來描述成地獄景象,絕對是誇大失真。
其次,台灣在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按排名分別是韓、馬、印尼、中國、日本、印度及歐盟。其中日韓歐三國這次稅率15%是我們追求指標,但剩下四國對手的關稅則若非也是19或20+N,就是高達50%以上(中、印),所以即便是目前的暫訂稅率,也離世界末日很遠很遠。事實上,過去二十年台灣因關稅逆境練出的功夫,還可能搶下其他養尊處優的對手,對突如其來的關稅抵抗力較弱而讓出的市場額度。最後,美國是重要市場,佔台灣出口全球約24%,但也意味還有四分之三的全球市場跟過往一樣,沒有關稅暴增的衝擊。
關稅保護不是協助農業的好方法
總之,沒人願意見到高於對手的關稅劣勢,談判團隊也承諾會全力改善。但歷史經驗說真話,辛苦的台灣一路走來,已經被迫找出比對手更強、更快的回應方式。更何況,跟過去FTA不同,我們這次沒有被排擠,不但跟各國享有相同的談判機會,而且看來還有調降稅率甚至不疊加的空間。
再看市場開放。雖然目前因談判尚未完成,還不知道確切的開放程度,但是從亞洲各國的案例觀察,開放程度絕對不低。這次各國被川普政府強力擠壓被迫開放,感覺當然不好,但也是台灣轉大人的機會,且歷史同樣告訴我們,不會帶來末日般的地獄衝擊。
2001年台灣加入WTO時,也有各種令人極度不安的衝擊評估;25年後再回首,應該不會有人反對當時的決定。同樣的,韓國於2009年及與2012年分別跟歐盟及美國簽署F T A,日本於2019年前後也跟歐、美簽FTA,當時日韓農業工業開放程度,大概跟台灣眼前的可能情境差不多;十餘年後,韓國及日本多數分析都指出,這是維繫競爭力升級的必要一步。
台灣的FTA網絡遲遲無法打開,因而一直延遲了早該面對的自由化議題。轉大人是不舒服的過程,因而政府跟所有台灣人都應該投入給予全面且有意義的支持。例如協助農業度過難關的最佳方案,從來就不是關稅保護或補貼,而是鼓勵每個人都「只買、只吃」國產農產品。未來更應該善用機會,把我們對美國的開放,轉換成跟其他國家談FTA的邀請函內容,用力的敲開其他國家FTA大門。
高額投資承諾沒有拖垮台灣的問題
最後看投資及產業佈局。美國過去十年來一貫的政策方向,就是要解決貿易失衡、重建製造基礎,以及確保跟中國戰略競爭的最終勝利。川普第二任用了誇張卻目標清楚的手段,而歐盟與日韓在過程中做出高額投資承諾,著眼的絕對不是只為了爭取關稅可以少個5%,更包含要確保在確保未來二十年的供應鏈新秩序參與,以及AI、量子新賽局中地位的考量。
這是因為國際投資從來就不是單向的送錢送人。特別是對美國這種向上(科技創新上游)投資的場合,美國固然在經濟自主、就業及成長上受益,但投資者同樣藉此取得深度整合進美國科技及創新系統的契機。未來科技競爭的集團化已無可避免,這樣的佈局早已無法迴避,抗拒不如早去。
高額投資承諾也沒有拖垮台灣的問題。首先從歐盟到日韓,都已經明白表示對美國的投資承諾,政府實際出資的金額比例極低,基本上是一種協助民間投資的方向指引及協助承諾,不是要掏空戶頭送給美國。第二,特別是高科技及半導體的生產供應鏈,美國是為了安全的再平衡,而要求局部遷移,並非要掏空台灣;這不是因為美國特別愛台灣,而是掏空台灣對美國的供應穩定更不安全。
不可諱言,台灣未來可能會有相當程度(科技業普遍預測為二至三成)的半導體高科技製造會陸續移往美國,這個大趨勢已然成形,不是台灣所能逆轉。對台灣的影響,取決於全球需求大餅是否能持續成長;目前產業都預測需求將持續增長,則留在台灣的八成供應鏈,就可繼續對台灣的經濟成長提供足夠動能。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歷史經驗相信台灣產業的彈性與戰力,能利用對美投資佈局中,創造出台灣未來二十年的新契機。
再次重申,眼前的挑戰嚴峻完全不能否認,更應嚴肅面對。但即便只看眼前的半年一年,雖非天堂也絕非地獄。回首過去放眼未來,由於台灣面對逆境的經驗遠超過其他競爭者,絕對可再次在未來二十年的新世界秩序中,建立起無法取代的穩固地位。
期待大家一起,摘下被太多政治語言遮蔽的暗黑頭罩,結伴走向屬於台灣的真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