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話!前白宮幕僚長指台若要確保華府支持    須大幅提升國防預算
葛雷文中明確指出,台灣領導人必須明確爭取民意支持增加國防支出與整備。(圖為總統府提供)

|即時

大白話!前白宮幕僚長指台若要確保華府支持 須大幅提升國防預算

mirror-daily-logo

2025/08/17 17:37:00

記者:

政治組

美國《外交家》月刊網站,16日刊登了一篇美國前國安會幕僚長、現任「全球戰略公司」執行長葛雷(Alexander B. Gray)的文章,內容是他兩週前來參加「凱達格蘭論壇:2025印太安全對話」的發言重點,文章中特別強調台灣若要確保華府持續支持,就必須大幅提升國防預算,頗受矚目。
AlexanderGrey1
葛雷是前白宮國安幕僚長,現任全球戰略公司AGS執行長 (翻攝自AGS網站)
葛雷在這篇文章中表示,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台灣的堅定夥伴,提供外交、經濟及軍事支持,確保台灣免於外部脅迫,始終是美國最核心的國家利益之一。但如今這段關係的強度正面臨考驗,這項考驗是來自華府對台灣軍事平衡的認知正在轉變,以及對台海安全局勢日益迫切的憂慮。
葛雷分析,歷史上美國對海外承諾會出現週期性的「疲乏」,而台灣與烏克蘭、以色列等前線國家相比,似乎對自身防衛的認真程度不足,這種觀感是一股危險的暗潮,正在侵蝕華府的跨黨派支持,甚至包括一向堅定支持台灣防衛的共和黨。
葛雷在文中甚至明白的指出,這種觀感主要來自台灣的國內政治,特別是國民黨的態度。「今年國民黨主張凍結部分國防計畫,拖延增加國防支出的進程,把一個本該是全國團結重點的議題政治化。台灣社會對於優先強化國防的遲疑,已經引發華府的擔憂。」
葛雷表示,在此同時,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已大幅改變台海軍力平衡。解放軍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先進武器、網路戰能量與海軍力量。雖然台灣近年國防預算有所增加,但仍遠遠不足以應對這股不斷上升的威脅。去年,台灣的國防預算約為19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2.5%;相比之下,中國國防預算接近2400億美元,這種差距不只是數字問題,它傳遞出的訊息是台灣沒有跟上腳步,等於幫助北京打了一場政治戰。
「國防投資不僅是金額的問題,更關乎如何使用。」葛雷強調,台灣必須投注在不對稱戰力,例如無人機、防空系統與反艦飛彈,以嚇阻中國龐大的傳統軍力。同時,台灣還必須汰換老舊裝備、加強並延長後備軍人訓練、解決人力留用困境,以及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範網攻與封鎖。
「這些措施並非選項,而是最低限度。唯有展現出彌補軍力差距的決心,台灣才能說服美國各界相信它是一個有能力「守住防線」的可靠夥伴。否則,華府很可能把台灣視為包袱,而非戰略資產。」
葛雷指陳了他在美國逐漸觀察到的殘酷現實,是當中國軍力在艦艇、飛機、飛彈數量上的優勢,以及持久作戰的能力,大到美台雙方都難以有效抵消,就會滋生「敗戰主義」,助長北京誤判。「時間已經所剩不多。每過一年,差距就擴大,美國耐心就更有限。」
葛雷認為,台灣的內部問題,不能成為忽視生存威脅的藉口。經濟挑戰、政治極化、社會爭議雖然真實存在,但與中國可能發動的侵略或封鎖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台灣領導人必須明確告訴人民這項現實,爭取民意支持增加國防支出與整備;否則,就得接受美國承諾逐步減弱的後果。
同時,因為美國同樣面臨國內壓力,共和黨內已有聲音質疑,為何要將資源投入距離遙遠、與美國核心利益無關的衝突;民主黨方面,對台灣的支持往往受到「避免升高與北京緊張」的考量所影響。台灣不能假設任何一個政黨會因為歷史或傳統,永久無條件維護台灣的安全,而是必須立即行動,鞏固自己作為「值得投資的夥伴」的地位,證明自身是美國核心地緣戰略利益的一環。
葛雷在文中表示,若要確保華府持續支持,台灣必須大幅提升國防預算,在未來幾年達到GDP的5%以上,並優先發展能最大化嚇阻力的不對稱及防禦性戰力。同時,台灣需要在國防政策上形成跨黨派共識,放下政黨分歧,展現團結一致的決心,並透過公共外交,向美國社會與政府清楚傳達台灣對自我防衛的認真態度。唯有如此,才能確保美國對台的長期支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