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在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會晤後,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不再堅持「立即停火」,而是支持用「領土換和平」的交易模式推動烏俄簽訂和平協議。美國特使甚至透露,只要烏克蘭願意割讓頓巴斯,俄羅斯就會同意接受西方的安全保證,還會把「不再侵略」寫進自己的法律。川普相信這樣就能快速結束戰爭。幾乎同一時間,他又在專訪裡透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口對他說過:「只要你還在位,我就不會對台灣採取行動。」,而川普總統表示他相信這份承諾。從川普對於中俄雙方的信任,不難看出川普一貫的商人邏輯,他要的是一份可以端上檯面的成果,而不是一套能長期維繫秩序的戰略。
對烏克蘭來說,所謂「割地換和平」根本不是解方,而是陷阱。接受這種條件,就等於承認侵略可以改變邊界。俄羅斯從布達佩斯備忘錄到明斯克協議,早已多次食言。這樣的交易,只是給普丁更多時間消化戰果。歐洲各國對此憂心不已,因為一旦默許烏克蘭割地,不只是烏克蘭失去土地,整個歐洲安全架構也會跟著動搖。「國際邊界不可用武力改變」這條冷戰後的鐵律,會在川普的交易邏輯下徹底掏空。
同樣的,台灣的處境也直接受到衝擊。當川普宣稱「習近平不會在我任內攻台」,他想塑造自己「能穩住中國」的形象,但實際上卻把台灣推進一個沒有選項的局面。支持台灣主體性的人會擔心,美國總統已經替台灣定調:不要挑釁,因為局勢穩定;主張交流的人更是尷尬,因為共和黨必然質疑「既然和平已經確保,為何還要增加互動?」換句話說,不論是強調主權,還是推動兩岸往來的選擇,恐怕都將受到川普的話壓縮。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印太司令部前司令戴維森曾經警告,中國可能在 2027 年具備犯台能力,「戴維森窗口」因此被視為台灣備戰的黃金時間。然而,當川普選擇相信習近平的口頭承諾,而不是美國軍方的長期戰略評估,雖然不至於直接影響美國印太戰略的佈局,但川普一句「習近平不會動手」,恐怕會造成台海局勢不用緊張的認知,間接造成盟友對亞太局勢的誤判。
川普的盤算不難理解,因為普丁、習近平、川普三人都清楚,這份「互信」其實只要維持三年,也就是川普任期內不會發生變化就足夠了。普丁要的是暫時不擴大戰爭,藉由川普默許,促成和平協議迫使烏克蘭讓出烏東部分領土,至於未來是否會遵守協議,三年後就不是川普的責任;同樣的,習近平只要暫時不攻台,就能換取美國協助箝制台灣,而美中經貿談判也可以推進;讓川普能高舉「世界因我而和平」的政績,滿足美國選民期待,至於三年後北京是否會背棄承諾,並非川普擔心的問題。
川普的「信任」讓大國之間用短期不挑釁換取利益,而小國則被迫為這份有保固期的和平付出真代價。烏克蘭被迫考慮割地,台灣被限制戰略選擇。川普要的只是可以寫進政治成績單的數字與口號,卻不是真正在意小國的長期安全。因此,台灣必須保持清醒,了解川普的「信任」不僅不是安全保障,而是一種壓制性的承諾。川普可以把「台海無事」當作政績,但台灣不能因為一句「習近平不會動手」就鬆懈。當川普一句話就能抹去美國軍方「2027 窗口」的專業警告時,台灣更該加快腳步,在有限的時間內厚植實力,爭取戰略空間。
然而,台灣真正實力的來源,不只是軍事準備或國際連結,而是來自於台灣內部的真正團結。當藍綠彼此攻訐,把國安議題甚至台美關係友好程度變成政治對立的攻訐議題,我們其實正讓川普所謂的「信任」和交易型外交,變成對台灣更嚴苛的制約。在寄望大國支持之前,台灣需要用行動證明,我們的民主具有容忍異見的成熟度,也有能力,為自己的未來做出跨越立場,不受外力影響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