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當台灣面對來自川普政府開徵的20%對等關稅,賴清德總統出面說明這是「暫時性的措施」,不出意料,在台灣政黨對立的氣氛下,輿論立刻出現正反兩面意見的衝撞,一方指責「賣台」、「喪權辱國」,另一方則強調政府還在盡力談判,務必守護國家利益!然而,冷靜思考對美關稅談判的脈絡與可能性,或許會發現「暫時性的措施」,實際上有其制度依據與美中角力考量。美方設定的關稅絕非單一政黨能控制的議題,面對國際現實,台灣亟需放下對立一起面對挑戰。
所謂的「暫時」,如果能放下黨派立場來看,就可以理解為何並非空泛的政治說辭,因為這是源於美國制度與川普政府戰略操作的現實。當前美國對外關稅政策基於《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此條款容許商務部針對進口商品是否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進行調查。若商務部確定存在威脅,報告將交由川普總統做最終決定,總統擁有90天時間判斷是否認同報告結論,並提出對應行動;接著在15天內執行。
換句話說,台灣如今收到的20%關稅,根據官方說法,將與232貿易條款的國家安全調查綁定處理,因此台灣真正的最終關稅調整窗口將落在「八月報告出爐後的三個月內」,目前台美確實仍有實質協商的時間與機會。當然,政府可以選擇公開部分細節,讓民眾安心,不過,如果談判尚未底定,有所保留確實也是國際談判中各國政府的常態操作。
除了制度原因,還有戰略角度的考量,台灣需要理解美方對貿易談判的全面思維。川普一貫的對外政策風格,是將談判節奏視為槓桿,優先與最強對手中國談成他想要的「大交易」,再來思考台灣問題如何處理,確保與中方交流過程不受干擾。這種「先大後小、先強後弱」的談判排序,其實早在他第一任期便已表現明顯。2017年川普訪中確保美中關係穩定之後,才開放國防部推動史上最大對台軍售。簡單來說,台灣在川普眼中確實不是外交上的重點,但也不會全然背離美國對台政策的主軸,這樣的現實,任何政黨執政都不會改變。
因此,與其說這是執政黨的挑戰,不如說是對整個台灣的試煉。面對川普這樣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對手,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領袖能「精準預測」川普的決策。此刻,我們最需要的,是把對內的相互猜疑與指控轉化為對外的團結與準備。
務實的看待關稅,為了讓台灣產業具有競爭力,將台灣關稅爭取到與日韓同等的15%,是台灣需要跟美方要求的「合理稅率」。但是要換取這樣的待遇,對美國加大投資與採購,已經證明是所有國家都要付出的必要條件,包括日本、韓國、甚至歐盟,都早已簽下數千億美元規模的合作協議。
台灣有可能倖免於此嗎?當然不能。但重點不該是幻想能談出零成本,而是政府是否能夠更透明、理性的讓大眾理解鉅額投資美國對台灣衝擊和因應策略,就算台灣會有損失,誠實說明才能讓社會安心。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之所以發生,正是因為政府對於經貿協議談判不透明,導致民間不信任與政治反彈。如今,民進黨政府不該重蹈覆轍,應將此視為重要提醒。排除不合理的政治要求,一般民眾想要知道的,其實不是談判的細節,而是一個讓人放心的談判方向。例如,日本在談判過程中強調日本的底線是汽車業,而韓國則讓民眾知道,造船產業將會與美國合作,創造互惠。這些大原則和方向,百姓也許無法理解實際作用,但是卻可以感覺到政府有對策。對於民眾來說,有清楚的產業談判方向,代表的就是一種穩定!
坦白說,關稅這樣的外在困境,需要集思廣益來解決。暫時性的關稅,其實是呼籲社會暫時性停止對立的好理由。在這段談判關鍵期,由政府出面邀請跨黨派的專家共商對策,或許可以創造相互理解與形成共識的契機。
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台灣真正的對手,不是內部的彼此,而是不確定的世界與瞬息萬變的戰略環境,台灣不應也不能再浪費內耗的能量。美國的關稅談判還在繼續,這是一場不分黨派的談判,為了台灣的未來,政治立場不同的各方人馬,是否願意暫時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