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這幾年連續往返美國,在洛杉磯、芝加哥、紐約、休士頓常常一住就是好幾個月,因此對於美國物價的漲幅算是做了不少流水帳的紀錄。有人說川普的關稅戰已經讓美國的日常用品價格飆升,於是這幾天在休士頓就刻意逛了不少大型超市(HEB、Walmart、Hmart等),如果跟我疫情前2018年來休士頓生活時的物價相比,今年物價似乎是有高了一些,但感覺有些商品價格是差不多的。譬如小罐的法式香草French Manila奶精(Café complements)要3.28元,在2018年時也是3.28元。美國人愛吃的便宜泰國長米GOYA Jasmine Rice 5lb比起2018年甚至還便宜一點,從13.99元降到現在的12.19元。
燕麥片就有稍微貴一點(Bobs red Mill Oats Rlld),這次買是7.48元,但在2018年時賣6.69元。Hmart 一盒蛋12顆裝(large organic eggs grade A Alderfer Eggs)要價5.49元,2018年時只要4.69元。雖然德州賣這些未經加工的農產品如雞蛋、牛奶的廠商不需被課貨物稅(Sales Tax),但許多農產品仍仰賴進口,譬如幾乎有八成的雞蛋要從加拿大、立陶宛與荷蘭進口,因此川普的關稅就會讓這些賣場的雞蛋變貴。當然也有貴滿多的,譬如幼童吃飯用的中國製圍兜兜,我到Walmart隨便看一條都要六塊、七塊甚至八塊,以前同樣商品都是四、五、六塊的區間。然後我在中國城旁邊一間越南人開的河粉店,一晚小碗的牛肉河粉就要11.99元(稅前、未加小費),2018年我來時這一碗大概就是7塊、8塊。
以數據來看,以已經公布的2025年6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非季調)來看,休士頓地區「所有項目CPI」較2024年6月貴了1.8%,好像真的就還好。所以這裡的重點在於為何即使有通膨,但沒有貴很多?有些甚至沒有變貴?川普的關稅戰難道真的沒有造成通膨?
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這幾天接受福斯電視台專訪,他點出通膨並未真正發生的原因,也談到美國經濟前景:
1.廠商自行吸收漲價:美國製造業正在吸收關稅所可能帶來的通膨,控制成本的方式很多,包括讓製程更簡約、少一點包裝用的塑膠袋、縮短營業時間、囤貨少一點等。
2.美國全國的PPI相較於上月驟升0.9%,而所謂的PPI(Producer Price Index,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用來衡量生產者在商品或服務離開工廠、農場、礦場或批發端時的售價變化。換言之,就是原物料因為關稅所導致的上漲對生產者成本也必須增加的影響。就這部分而言,關稅戰的確帶來成本壓力,但如前述,廠商都是自行吸收,不太轉嫁給終端消費者。
3.美國有一些地方的人工成本例如在北德州,因為可以大規模生產,所以不會比中國還高。因此讓企業回流美國實現「美國製造」,並不是真的不可行。
4.幾個包括美國盟友的國家因為川普的關稅戰,現在開始團結起來對抗美國,例如印度與巴西,也就是回到金磚國家的陣容。但其實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需要美國的消費市場,目前美國有18個重要的進口國,美國也與當中2/3的國家維持巨量的貿易關係。現在除了中國對美有一些報復性關稅的舉措,其他國家沒人敢報復。當年漢彌爾頓主張關稅就是拿來保衛國家與保護國內產業所用,川普現在更進一步把關稅拿來當成外交施壓的工具,譬如對印度課徵另一層25%的關稅,讓關稅總共來到50%,懲罰印度是因為她仍跟俄羅斯買油。
5.對中關稅與對其他國家的關稅應該分開來看。從上世紀70、80、90到00年代一路看下來,美國做國際貿易的對象都是盟友,後來到了不列顛森林體系也就是戰後,蘇聯出現了,但蘇聯經濟並不好,美國不用在貿易上特別提防蘇聯。但中國出現後就完全不同,它對於美國不僅是一個軍事威脅,也是一個經濟威脅。儘管川普跟習近平有不錯的個人關係,但中國仍舊不是自由市場經濟,因此美國對中目前有10趴基礎關稅、25趴的芬太尼關稅,另外還有20趴的關稅是川普第一任就給中國課徵的。川普當然理解對中關稅有可能會引起美國通膨,所以現在才要與習近平會面談。
6.對中的抖音作為與對中的關稅是兩個分開處理的議題。
7.貝森特對於美國經濟成長很有信心,認為經濟成長保3%有機會。關稅戰之下,現在有數十億美金正在流入美國,包括蘋果執行長已承諾投資美國的5千億美金之外,再加碼一千億,讓投資總額來到6千億。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承諾投資美國的一千三百億將加碼到兩千億美金。川普正在做reshoring,也就是產業回流政策。
8.川普的產業回流政策下,2025年第四季建築業會開始興盛,將會帶動失業率的降低與經濟的擴張。
所以,不管川普怎麼跋扈與唯利是圖,許多被川普針對的國家的媒體也不能總是一廂情願的就認為:川普的關稅戰就一定會造成美國消費者承擔通膨的後果。至少就生活必需品而言,川普的關稅戰沒有造成立即的影響。當然也許時間應該放長一點來看,才會更準確。此外,這也不代表被川普課關稅的某些外國產業,例如台積電的晶片,因為市場需求性強韌,因此不能夠單方面漲價,最後還是得由美國消費者來買單,譬如蘋果相關商品將大幅調漲。
就學理來說,川普關稅戰也不是沒有學理依據,只是從歐巴馬之前過去幾十年,全世界都太習慣用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角度來談國際貿易了。那個在乎自由市場、國際合作與國際機構的年代似乎已經過去,當然不排除川普卸任之後又回來。但當下的確就是一個新的時代,關稅被用來保障國家利益與保護國內產業。這種以政府力量強制介入國際市場運作的邏輯,正是現實主義在國際政治經濟最經典的運用。對台灣來說,如果川普這一切都是實打實不是兒戲,那我們也應該回到台灣產業的競爭力,來想辦法跟美國博弈。進而更重要的是思考台灣的產業競爭力與台灣安全之間怎樣連結?過去這一塊的討論真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