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自來水要先過濾嗎?北水處這麼說
一名網友日前在Dcard上PO文表示,她長大後才發現原來不少人都會先過濾自來水再將其煮沸飲用,但原PO家庭都直接將自來水煮沸後直接飲用,因此她最近就想購買濾水器或桌上型飲水機,「但家母覺得浪費錢,說以前的人還不是這樣喝一輩子都沒事,有人家裡也這樣嗎?」
PO文曝光後頓時引起熱議,不少網友都紛紛分享自家做法:「我家也是自來水煮沸直接喝」、「看地區吧?我家高雄一定去買水或是過濾,新北是本來就有裝過濾器,不用白不用,以前住台北就直接燒也沒過濾」、「我男友之前用自來水煮米,我整個大問號?我跟他說為什麼不拿過濾的水,他說他老家在南投,水很乾淨,從小都這樣,我回這附近都是工廠,拜託先不要,認真覺得看地區欸,我家附近空污嚴重,感覺也會有偷排廢水的!」
對此,台北自來水事業處曾在官網上說明,北水處所供應的自來水皆經過完善綿密的線上水質監測系統,全程品質監控,並由取得台灣環保署認證的檢驗室定期檢驗,完全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自來水中不含如農藥及揮發性有機物的化學有機污染物、有害重金屬及致病性微生物等,可以直接飲用。
另外,北水處強調,由於自來水經建築物蓄水池與水塔的儲存,若水池水塔未定期清洗維護,就如同把乾淨的水裝入髒杯子,水質可能因此產生變化,但只要每年1次的定期清洗與維護,即可確保自來水水質。北水處還提醒,民眾家中無需再加裝淨水器淨化自來水,「使用濾水器容易在濾心滋生細菌,反而造成水質污染。」
自來水裡有微塑膠顆粒?
不過,中華有機與自然食品協會理事韋恩17日則透過粉專引述研究指出,1瓶500毫升的瓶裝水可能就含有10萬顆微塑膠顆粒,甚至許多國家的自來水裡也檢測到含有微塑膠,因此如今部分先進國家已經開始立法監測飲用水裡的微塑膠顆粒濃度。韋恩也表示,研究還揭露,亞洲與非洲是從自來水裡攝取微塑膠粒最高的地區。
韋恩說明,微塑膠顆粒已被證明可能通過胃腸道壁進入血液循環,並流向各種器官與組織,如血液、胎盤、母乳、肺部、大腦等。不僅如此,微塑膠還被懷疑對人體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如氧化壓力、基因毒性、發炎、壞死等,這可能導致組織損傷、纖維化或惡性腫瘤,也可能引起腸道菌相失衡。
韋恩引述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發現,「煮開水」是可以降低水中微塑膠濃度的方法,只要將水燒開後再放涼或再過濾,最多可以移除90%的微塑膠粒,而且研究證明,水質硬度越高越有效,軟水時可以移除25%,硬度80時可以移除34%,硬度180時可以移除84%,到了硬度300時可以移除90%的微塑膠粒。「台灣水質硬度較軟,北部多半在100左右,南部可能會到達200。」
韋恩解釋,這是因為水在煮熱時會形成碳酸鈣的結晶,即一般常見水在沉澱下來時的白色鍋垢,沉澱時碳酸鈣結晶會緊緊抓住微塑膠顆粒成為沉澱顆粒,「這時候如果加以過濾就很容易去掉微塑膠,就算沒過濾,也會被沉澱在鍋垢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