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再流行一波!「伊科病毒」無特效藥及疫苗 傳染力竟達12週  
腸病毒9月開學會再出現一波流行,其中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示意圖/photoac

|即時

開學再流行一波!「伊科病毒」無特效藥及疫苗 傳染力竟達12週  

mirror-daily-logo

2025/08/20 13:31:00

編輯:

吳宜錡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數歷年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3月下旬開始上升,5月底至6月中達高峰,至9月開學會再出現一波流行,其中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佔重症病例90%;然而日前一名家長向婦產科醫師分享,近期常見「伊科病毒」相關新聞,卻不明白其症狀、傳染途徑、預防方式等有哪些,對此,醫師及疾管署也給予說明。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在其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分享,近期家長表示常見有關「伊科病毒」新聞,因預產期將至,加上病例增加,好奇是否有疫苗施打、傳染途徑、病例流程等,向醫師詢問;蘇怡寧指出,事實上,伊科病毒(Echovirus)也是「腸病毒」的一種,且傳染方式、症狀均與腸病毒相似。

伊科病毒(Echovirus)是什麼?

疾管署指出,腸病毒為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而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共有數十種以上。
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而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其中以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至於克沙奇B型病毒及伊科病毒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可能致命。

國內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

疾管署昨(19)日公布最新病例指出,國內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中部未滿月男嬰及南部未滿月女嬰;經通報檢驗,2者均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敗血症,目前皆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表示,近2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第33週(8月10日至8月16日)門急診就診計7,291人次,較前一週6,922人次上升5.3%;而近4週社區腸病毒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累計今年1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7例死亡),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就累計10例(含6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顯示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

傳染途徑有哪些?

疾管署表示,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才會開始出現症狀,而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
疾管署指出,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強,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臨床症狀:

蘇怡寧表示,確診腸病毒後,臨床表現似一般感冒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等,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嘔吐腹瀉,皮疹(類似麻疹或玫瑰疹);較嚴重則出現併發症狀腦膜炎、腦炎、心肌炎、敗血症等。

預防方式沒有捷徑!

蘇怡寧表示,對於腸病毒預防「沒有捷徑」,包括勤洗手、環境清潔、避免與其他不相干人等接觸,若家中出現發燒、咳嗽、拉肚子等症狀者,盡量與新生兒保持距離或隔離;疾管署也提醒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應經常清洗、使用含氯漂白水消毒,流行期間也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及疫苗!

然而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施打,僅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而,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疾管數提醒,若出現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必要時將轉診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