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宏福苑世紀惡火 燒穿特區政府無能的遮羞布
11月27日,香港大埔宏福苑大火死傷慘重,現場濃煙不斷冒出,救援持續進行中。圖/東方IC

香港宏福苑世紀惡火 燒穿特區政府無能的遮羞布

mirror-daily-logo

2025/11/28 06:45:00

克林斯曼/香港居民
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在英國管治下成長的市民,每當這個家發生悲劇,心裡總是悲痛不已。宏福苑這場五級大火,吞噬了數十條寶貴人命,數百人失聯,不僅是無數家庭的破碎,更是對香港人一直引以為傲的公共安全標準的沉重一擊。在哀悼逝者之餘,一股難以言喻的憂心與憤怒油然而生——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園,是否在所謂的「與祖國融合」的口號下,漸漸喪失往日的核心價值?
這次慘劇源於屋苑進行大廈外牆大維修工程。專家們紛紛指出,火勢之所以能迅速蔓延,關鍵在於承辦工程公司使用了不合規格、沒有阻燃能力物料的棚網。更令人心寒的是,居民去年曾兩度就棚網風險問題向勞工處查詢,得到的竟是「沒強制使用阻燃材料、火災風險低」的回覆。這種官僚的敷衍塞責,對人命安全的輕視,讓人對政府的信任徹底瓦解。
近年來,香港的建築工程領域,無論是大型基建還是住宅維修,都似乎在經歷一種「與偉大祖國接軌」的趨勢。這不僅體現在中資承建商數量的增加,更體現在建築文化和標準的差異逐漸侵蝕香港行之有效的制度。大陸與香港在工程規範、物料標準、以至施工流程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一直以來,香港建築工程根據英國標準而行,向來以嚴謹、重視安全見稱,自從主權移交後,正被迫與大陸相對寬鬆(或執行不嚴)的標準「接軌」,大家戲謔為「大灣區標準」,行之有效的英制傳統名存實亡。
宏福苑事件中不合規格的易燃棚網,正是這種標準差異帶來安全隱患的縮影。為了節省成本,承建商被指傾向使用便宜但危險的國產物料。當時代風向壓倒了安全原則,而監管部門又「闊佬懶理」(即:愛理不理)時,悲劇發生只是時間問題。這種對安全標準妥協的中式文化,讓每一個香港市民都生活在潛在的風險之中。
伴隨著工程「祖國化」的,是地盤(工地)勞工的「祖國化」。隨著政府放寬輸入外勞(實際上幾乎都是大陸勞工)政策,加上本地建造業工人出現斷層,越來越多的大陸勞工,甚至黑工進駐香港地盤。本地資深工人曾反映,他們因堅持安全守則而減少了工作機會,因為部分承建商認為大陸工人更「聽話」,更願意冒險工作以趕進度。
香港宏福苑大火死傷慘重,火場旁的東昌街社區會堂成為災民的臨時收容所。圖/本文作者提供_2025-11-27.jpg
香港宏福苑大火死傷慘重,火場附近的東昌街社區會堂成為災民的臨時收容所。圖/本文作者提供
這種勞工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建築安全不僅依賴嚴格的條例規範,更依賴操作人員的經驗、技能和根深蒂固的安全意識文化。香港多年的職安健文化與大陸存在巨大差異。當缺乏足夠培訓、語言溝通困難(不會廣東話)、且可能因飯碗問題而不敢挑戰不安全指令的外勞成為地盤主流時,安全準則便淪為空談。宏福苑的火災成因之一,也不排除與地盤工人的不當操作或缺乏安全意識有關,例如在棚架上亂放置雜物和垃圾,用發泡膠板(保麗龍板)充當封窗物料,更有在棚架附近吸煙等。
面對這場人禍,作為小市民,憤怒與無力感交織。政府的職責本應是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嚴格執行法規和監管。然而,從沙中線工程鋼筋不合標準的前車之鑑,到今次勞工處對居民安全憂慮的回覆,我們看到的是美麗新香港的一個監管失靈、問責模糊的政府。
當曾經堅守的香港核心價值在「跟偉大祖國融合」的浪潮中被沖淡,市民對政府的信心便一點一滴地流失。儘管這是必要的法律程序,但香港人要的不是事後拘捕幾個工程公司的負責人,而是有效地維護既有的機制。
宏福苑的焦土,燒毀的不僅是居民的家園,更是香港市民對政府管治能力及其維護公共安全的信心。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