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總統川普傳出有意將《晶片法案》的補助款,轉為對半導體公司的直接股權,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分析指出,此舉若成真,將使台積電處於「極為不公平」且不利的局面,不僅企業自主性受影響,更將面臨龐大的地緣政治壓力。
補助若變股權 對台積電有三大衝擊
劉佩真指出,川普政府此規劃意圖明顯,即是急於扶植美國自家的半導體製造公司,例如協助英特爾(Intel)解決當前難關。然而,由於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方面擁有高度競爭力,依舊是美方相當重視的對象,因此若以補助款換取股權,對台積電的衝擊將遠大於其他廠商。
專家分析,此舉對台積電的影響主要有三:
一、喪失經營自主權:一旦美國政府成為股東,即便只是少部分股權,未來也可能介入企業經營。劉佩真表示,這將會對台積電的技術主導權與企業自主性,造成比較不利的影響。
二、承受地緣政治壓力:台積電將會牽扯到更多來自美方的地緣政治壓力,甚至可能被以「國家安全」為由進行相關評估,使其在全球佈局與客戶選擇上失去中立性。
三、破壞產業模式:劉佩真強調,這種作法並非正常的商業模式,而是反映了川普個人的行事風格,將會明顯破壞整個半導體業界的營運模式。
最好、最壞的情境
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有意將晶片法案的補助轉為入股,對台積電而言,最差的情況就是接受這個「補助變股權」的方案。劉佩真提醒,過去台積電承諾在美投資總金額達650億美金,當時拜登政府承諾的補助款為66億美金,比例已不到十分之一,且後續並未完全拿到。如今若用更少的補助款換取股權,無疑是極不公平的交易。這將使台積電不僅資金回報不成比例,更喪失了經營主導權,成為美方地緣政治下的棋子。
最好的情況,則是此方案最終不被採納,或台積電能成功拒絕,維持現有的商業合作模式。劉佩真認為,正常的商業模式應是基於投資與回報的對等原則,而非以國家力量介入企業經營。對台積電來說,能夠單純地領取建廠補助,同時保持百分之百的經營自主,才是最有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