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元介笑說,出道以來,一直有很多人以為這是藝名,但其實真的有「是」這個姓氏。「全台灣就兩個『是家』,我們家和台中南投那邊還有一家。中國大陸有個『是家村』,4百多個人全部都姓『是』。」但是到了父親這一代時,已經完全不認識其他姓「是」的人。
是元介不是藝名 40歲改回排灣族名字
爺爺從中國來台後,當海軍陸戰隊班長的爸爸,遇上在福利社打工的媽媽,而40歲時,是元介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將身分證加註原住民名字「Makazayazaya Maicus」。「我單親家庭,從小跟媽媽相依為命,但我一直介紹『是』姓的由來,那一直照顧我的媽媽呢?」
「Makazayazaya」在排灣族語中意思是「在石板旁邊的家」。是元介回憶小時候在屏東三地門的生活:「我們真的就是在石板下面生活,人一定要個頭小,不然進不去。」
是元介演藝之路充滿意外。高中讀資訊科、二專念餐飲、二技是應用外語,「跟這個行業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從小的夢想是開飛機。」
90公斤被問要不要當藝人 媽媽傻眼
一切轉折來自一次偶然。「那時候我跟媽媽在吃飯,樓下剛好有四大天王和Postman的簽唱會。」當時90幾公斤的他,覺得演藝圈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沒想到簽唱會結束後,四大天王上來吃飯,工作人員竟然遞名片給他媽媽,詢問是否有興趣讓兒子加入新人培訓。
「我媽就看看名片、再看看我,完全不理解『為什麼會找你?』」是元介笑說,當時正值暑假,抱著夏令營的心態去試試看,沒想到從此改變人生軌跡。
孫德榮當時想訓練一個男團,「類似傑尼斯V6,6個人全部要會後空翻。我就看了看自己的體重,想說我也要嗎?」後來在兩、三個月之間,是元介就瘦到70幾公斤,最顛峰時期是57公斤。不過後來團體沒組成,是元介後來跟衛斯理組了「元衛覺醒」,又因為衛斯理想退居幕後,團體4年解散。
當兵後沒戲拍天天去公園 人生處處轉彎
「當兵是我的低潮,因為我知道當兵後等同失業。」退伍後他沒錢卻要給媽媽家用錢:「有一次真的身上都沒錢,我只能看看以前唱片公司誰很久沒聯絡,打電話問他要不要見面,趁機蹭一頓飯。」那段時間他每天跑到公園殺時間,不想讓媽媽覺得他沒工作。
《帶子英雄》是他退伍後的第一部戲,「我很感謝這個機會,那時我口條不好,講話有原住民國語,導演讓我演一個不喜歡說話的Bartender。我每一次在某個階段付出努力,或得到一些成就,老天好像都會幫我開另外一扇門。」
「就好像我演《我的自由年代》後,一直以為演不到電影,後來去了中國拍了一部戲回來,本來以為只能繼續演電視劇,但《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卻找上我,我的人生一切都不是我能夠掌握的命運,到現在都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