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
政黨的歷史往往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史。國民黨在十九與二十世紀交替時誕生,扛著革命旗幟,誓言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堪稱時代進步的先鋒。然而,當革命成功之後,國民黨逐漸走向保守。到了1927年清黨,國共分裂,反成為以槍桿子壓制其他政黨的政權。
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後,為了鞏固政權與防範共產黨滲透,國民黨長期實行戒嚴。此舉雖出自國家安全的考量,卻同時形塑了台灣社會對國民黨「威權、保守」的印象。原本代表民主共和理想的政黨,最後卻成為戒嚴體制的守護者,甚至壓制異議分子。這種歷史反差提醒我們,任何政黨若失去自我革新的能力,必然會偏離當初的理想,成為被改革或革命的對象。這樣的教訓,如今正投影於民進黨執政的挑戰。
執政黨的警訊
民進黨過去以挑戰威權、推動民主化為號召,承載了年輕世代對民主與自由的期待。然而,執政不過幾年,在回應社會變局與新世代價值觀時,民進黨卻顯得日益躊躇,甚至與青年世代的思維脫節。無論是能源政策、大罷免案,抑或兩岸關係的處理,民進黨逐漸陷入守勢,失去進步政黨應有的靈活性與創造力。
近期的政治事件凸顯了這種困境。由公民發起的大罷免案以「全數完封」收場,但這並非全然彰顯民意支持,而更像是政黨操作的結果。至於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卻幾乎達到過關的門檻。筆者接觸的多數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傾向支持核三應繼續運轉。這一脫節不僅是政策失敗,更是執政黨與社會信任裂痕的警訊。
執政黨的責任:改革與包容
作為執政黨,民進黨應展現更大的包容力,廣納各方建言,擴大用人及決策的格局。政黨的責任不只是維持政權,更是要透過改革回應民意,凝聚社會信賴,縮小世代間的落差,打破政治僵局。這意味著政府必須拿出清楚的方向與具體作為,茲舉犖犖大者如下:
首先,住房是世代正義的起點。高房價導致年輕世代買不起住房,這已不只是經濟困境,更是社會公平的危機。政府應將住房視為公共財,而非投機炒作的工具,積極興建可負擔的青年住宅,以住宅政策鼓舞年輕人成家立業。
其次,交通應以日常民生優先。汲取雙北都會區的經驗,優先推動其他都會區的捷運系統,而非高鐵路線的延伸,因為它直接關乎民眾的日常通勤、通學與都市均衡發展。對比之下,北宜直鐵的推動更勝於北宜高鐵,不僅成本較低、效益更高,也能兼顧通勤需求與地方運輸,符合普羅大眾的利益。
再者,能源政策必須除弊興利。再生能源產業原本應是能源轉型的支柱,但近年來太陽光電業者屢爆違法圈地、利益輸送與環境破壞等爭議,削弱社會對綠能政策的信任。政府應公開徹查弊端,建立透明制度,以回應能源穩定與民意的雙重需求。
更重要的是,制度需要深層改革。台灣長期處於「雙首長制」的模糊狀態,總統握實權卻不直接對國會負責,行政院卻須承擔國會監督,導致責任定位不清、衝突不斷。未來必須明確選擇,朝向三權分立、總統對全民負責的總統制,或者轉型為國會多數執政、責任清楚的內閣制,從根本解決治理責任模糊的結構問題。
同時,台灣社會應該引入更多公民參與,例如公民審議、公投前的社會對話平台,並推動國會改革,健全監督制衡的制度,以提高政治的透明度與問責機制。這才是民主深化的必經之路。唯有如此,執政黨才能維持進步政黨的核心價值,而不是淪為另一個失去動能的保守政權。
台灣的困境與民主的出路
台灣正面臨內憂外患。內政上,房價飆漲、能源爭議、少子化與世代正義的矛盾日益尖銳;外部則面臨中國的武統威脅與美國對等關稅談判的壓力。此時若僅以保守心態維持現狀,將無法回應社會的焦慮。台灣需要的是一種更貼近民意、兼具靈活與原則的治理方式。
所謂「以更多的民主解決民主的困境」,既不是空洞口號,也非理論的修辭,而是堅持落實自由民主的理念。能源政策應透過公開協商形成社會共識,而不是在兩極對立中反覆搖擺;兩岸政策需堅守自由、民主與人權的核心價值,以透明、理性的方式與社會溝通,避免陷入保守僵化與封閉的心態。
結語
歷史已經證明,當政黨失去自我反省時,進步的形象最終都可能被貼上「保守」的標籤。這不僅是某一政黨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損失。執政的意義不在於延續權力,而是透過制度創新維繫社會信任。面對內外挑戰,台灣必須堅守自由、民主與人權,並勇於制度創新。執政黨尤需重拾改革勇氣,推動公民參與、透明問責的治理模式。唯有如此,台灣方能在風雨中屹立不搖,迎向更深化的民主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