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洗錢防制作為正在嚴格考驗瑞士的金融信譽
面對洗錢技術的日新月異,國際洗錢防治的政策推動正在重新定義瑞士金融業的制度邊界與運作邏輯。圖/中檢提供

|即時

國際洗錢防制作為正在嚴格考驗瑞士的金融信譽

mirror-daily-logo

2025/08/31 06:20:00

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傳統上瑞士是有錢人秘密藏錢的地方,近年來隨著全球金融犯罪的複雜化,國際社會對洗錢防治(Anti-Money Laundering, AML)與反恐怖融資(Counter-Terrorism Financing, CTF)的努力顯著增強。這些作為不僅影響全球金融體系,也對瑞士這一傳統金融中心產生深遠影響。以下從國際作為、對瑞士的具體影響及挑戰與機遇三個面向進行分析。
在全球金融透明化浪潮與打擊非法資金流動的壓力之下,國際洗錢防治(AML)與反恐融資(CTF)機制持續深化,對於長期以穩健與中立著稱的瑞士金融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瑞士作為全球離岸財富管理的重鎮,過去倚重銀行保密制度與低調審慎的金融文化,吸引大量資金湧入。然而,隨著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歐盟與美國等主導的AML政策迅速推進,瑞士正被迫從保密至上的金融邏輯轉向資訊透明、法律責任與跨國合作的新常態。
FATF近年不斷強化其40項建議,特別是針對實益所有權透明度與高風險行業的監管要求,已成為各國金融改革的風向標。瑞士雖非歐盟成員,卻因其金融影響力而被高度期待與國際標準接軌。在此脈絡下,瑞士推出《法律實體透明法案》與《反洗錢法》修法,顯示其對建立實益所有權登記制度與將律師、會計師納入洗錢防治體系的政治承諾。但這些改革一方面回應了國際壓力,另一方面也遭遇國內產業反彈,顯示出瑞士在維護國家金融競爭力與回應全球監管要求之間所面臨的結構性矛盾。
在實務層面,瑞士執法與監管力度的提升亦不容忽視。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與聯邦檢察署(OAG)近年接連對多起國際金融醜聞中涉及的瑞士機構展開調查與裁罰,包括瑞信涉及非洲債券與1MDB資金流動的案件,顯示瑞士對金融機構內控機制與盡職調查責任日益重視。同時,在資產返還與國際制裁執行方面,瑞士也透過與聯合國、世界銀行及其他司法轄區的合作,展現出其執行AML標準的能力與意願。這不僅有助於恢復其在國際社會的道德聲譽,也逐步改變其被貼上的「洗錢天堂」標籤。
這場轉型並不容易,成本極高。對中小型金融機構而言,應對新法規與技術需求所帶來的合規負擔不容小覷。AI與機器學習雖可提高可疑交易篩選效率,但初期投資高昂,技術門檻亦使小型業者難以承擔。國際社會對瑞士改革進度的期待仍高,FATF後續報告指出瑞士在若干建議項目上仍僅為「部分符合」,透明國際則警告其若改革不力可能面臨聲譽風險或制度性制裁。這使得瑞士不僅需回應國內外對合規成本與金融自由的辯論,也必須加強與盟國在洗錢防治上的合作與政策協調。
儘管挑戰明確,瑞士在這一改革歷程中亦展現出潛在的轉機與領先契機。透過發展AML科技應用,瑞士不僅能減少誤報與提升調查效率,更可結合其既有的金融科技創新基礎,成為AML/CTF科技應用的示範國。與巴拿馬等國簽署的電子互助協定與積極參與Egmont集團,亦有助於強化其在國際司法互助與金融情報共享中的樞紐角色。更重要的是,若能成功將金融透明與強力執法轉化為「可信賴資金管理國度」的品牌,瑞士有望重塑其金融中心形象,擺脫過往「財富避風港」的負面聯想。
綜上所述,國際洗錢防治的政策推動正在重新定義瑞士金融業的制度邊界與運作邏輯。這既是一場由外部壓力驅動的調整,也是一場內部制度轉型的契機。瑞士若能把握此一歷史轉折點,持續深化法律改革、擴大跨國合作並提升技術運用,將不僅守住其金融中心地位,更可能在全球AML規範與實踐中,扮演引領者而非被動接受者的角色。這是對瑞士金融信譽的重大考驗,也是一場對未來金融治理模式的前瞻投資。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