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7月5日」真的震了!郭鎧紋:活躍期開始 規模6↑次數將明顯增加
27日台灣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圖/氣象署

|即時

農曆「7月5日」真的震了!郭鎧紋:活躍期開始 規模6↑次數將明顯增加

mirror-daily-logo

2025/08/28 15:24:00

編輯:

吳宜錡

昨(27)日晚間9點11分,宜蘭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包括宜蘭、大台北地區民眾明顯感受搖晃,更形容地震方式先「上下跳動才左右搖晃」;有趣的是,網友當下打開手機,發現日期正好是農曆7月5日,正是先前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所預言日期,表示「真的說中了」。對此,前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示警,台灣已進入地震活躍期,規模8強震可能越來越多。
宜蘭縣近海昨日晚間9點11分發生芮氏規模6.0有感地震,有網友在社群分享,地震上下跳動幾秒鐘後,打開手機一看,發現日期正好是「農曆7月5日」,不禁讓他想起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曾在著作《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2025年7月5日將有大地震,貼文一出,其他網友也紛紛留言「真的預言中了」。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曾在著作《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2025年7月5日將有大地震。圖/翻攝畫面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曾在著作《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2025年7月5日將有大地震。圖/翻攝畫面
對此,前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昨天的地震是由菲律賓海板塊從琉球海溝淹沒到布亞大陸板塊底下,而深度112公里又震央位於宜蘭附近,因此對於大台北地區及宜蘭來說「就是在我們的腳下」;而該地震幾乎屬於「直下型地震」,郭鎧紋表示,由於P波會先從下面傳上來,因此會先感受到上下跳動,才會感受到S波的左右搖晃。
郭鎧紋也分析1900年至2024年,地震規模6以上之地震個數,其中平均每年約有2起,然而最近5年規模6以上的個數就有達到31個、平均1年有6個,其中2022年出現12起,2024年花蓮發生規模7.4大地震之後,後續又帶出10起規模6地震,相當頻繁。
1900年至2024年,地震規模6以上之地震個數。圖/郭鎧紋提供
1900年至2024年,地震規模6以上之地震個數。圖/郭鎧紋提供
郭鎧紋認為,台灣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震動模式」,因為近期每年約釋放8個原子彈的能量,「把我過去一個長期平均規律全部都打破了」;若觀察全球地震,郭鎧紋指出2021年南極附近的南上威奇群島曾發生規模8強震,不過此後長達1440多天沒有規模8地震,是有史以來第6長的地震瓶頸期,然而今年7月30日,堪察加半島發生規模8.8地震,瓶頸期才終於結束。
郭鎧紋表示,「我們剛剛結束了第6個超長瓶頸期,然後開始進入活躍期」,他認為當全球進入活躍期,規模8強震就可能接二連三發生,規模6、7次數也會明顯增加,因此需提高警覺,無論是台灣或全世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