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外交的本質,不在於公開宣示,而在於刻意保留的模糊空間。近日有關外交部長林佳龍訪問菲律賓的傳聞,台北與馬尼拉雙方皆未正面證實。外交部選擇「不予評論」,菲律賓政府則僅以「經貿團」名義回應。這種處理方式或許顯得不乾脆,但正是國際現實下的必要策略:「此時無聲勝有聲」,在未明言的情境中,反而累積更大的效果。
無聲勝有聲 模糊不等於弱勢
台菲之間的互動早已不再停留於移工與觀光交流。今年六月,林佳龍出席菲律賓國慶酒會上宣布延長菲國旅客免簽待遇,凸顯雙邊合作的制度化進程。如今雙方更透過「經貿團」的形式,切入美日菲推動的「呂宋經濟走廊」,將台灣的角色嵌入區域基建與供應鏈安全。這種共創雙贏,既深化合作,也避免觸碰中國敏感神經。從戰略角度來看,外交高層訪問的模糊化不等於弱勢,而是另一種形式的主動。
台菲雙方的操作之所以能發揮效果,主要在菲律賓社會氛圍的轉變。根據菲律賓民調機構 OCTA Research 公布的最新數據,高達 85% 的菲律賓人不信任中國,更有 74% 直言中國是菲律賓的「最大威脅」。理由不僅是南海的軍事騷擾,還包括經濟滲透與社會治安問題。換言之,「中國威脅」已經成為菲律賓社會跨階層的共識。
「一中框架」正在菲律賓國會內部鬆動
反中的氛圍也逐漸反映到政治層面。菲律賓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近日召開聽證會,參議員杜爾弗(Erwin Tulfo)公開表示,菲律賓尊重中國,但中國卻未給予菲律賓相對的尊重,菲律賓應該檢討是否還要繼續遵守「一中政策」。這是少見的公開挑戰,也意味著北京最重視的「一中框架」正在菲律賓國會內部出現鬆動。
雖然菲律賓外交部長拉薩洛(Maria Theresa Lazaro)仍然強調「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但她同時也承認菲律賓長期受益於與台灣的關係。這種說法正是一種典型的外交語言:口頭上延續一中政策,但實際上為深化合作留下更大的空間。對菲律賓而言,這是應對南海緊張局勢與中國壓力的一種平衡策略;對台灣而言,則是開展「外交模糊」的重要機會。
北京軍事行動促成更緊密的印太安全網絡
菲律賓民意與政治層面的轉變為台菲外交鋪路,而中國軍事演習則把這種態勢具體化。八月底,澳洲、加拿大與菲律賓在黃岩島以東舉行聯合軍演,部署三艘軍艦與多架戰機,模擬對抗來自中國的空中威脅。雖然演習未與中方艦艇發生正面衝突,但訊號非常清晰:菲律賓正與「志同道合國家」共同劃出防線。
這並非孤立行動,而是整個區域安全架構的一環。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等國正以具體行動逐步強化「南海紅線」。中國在仁愛暗沙、黃岩島等地的高壓舉動,每一次都反而推動更多的多邊合作與聯合軍演。換言之,北京強硬的軍事行動正促成一個更緊密的印太安全網絡。
台灣雖未公開出現在這些軍演當中,但早已透過經貿合作與安全對話,被嵌入區域網絡之內。無論是「呂宋經濟走廊」還是與美日的供應鏈合作,台灣的存在已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逐步成為參與者。這種低調卻持續深化的角色,正是台灣在「外交模糊」中發揮影響力的方式。
外交模糊是台灣最真實的存在
這一連串事件對台灣而言,啟示非常明確:必須持續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安全與經貿連結。外交不能僅以「邦交國數量」作為衡量,而是要看台灣能否在區域的安全與經濟架構中佔有一席之地。台菲互動的案例表明,模糊與實質並行,才是台灣最可行的外交策略。
因此,台灣應更積極地把自己參與南海與印太的多邊場域。這不僅僅是外交部長個人的出訪問題,而是從觀光、移工、供應鏈到安全合作的全面戰略。台灣經貿考察團訪菲展現:在南海與印太格局持續變動之際,台灣的選擇不在於是否承擔角色,而在於要以多大幅度把自己嵌入這個區域網絡。
外交的模糊,正是我們行動的空間,也是台灣在印太戰略中最真實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