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德州聖湯瑪士大學訪問學者
台灣人最在乎的台美關係與川普是否會持續圍堵中國的議題,其實在美國觀看輿情與在台灣觀察這些輿情,會產生很大的差異。不是說台灣的媒體自我感覺良好,但可以說因為台美關係攸關台灣生存,所以台灣媒體會把台灣看成美國核心利益;或者可能攸關台灣政論節目/媒體的訂閱、流量與廣告收益,所以通常會把台美關係看得很重要,甚至比中美關係更重要。
台灣重要是因為中國重要
但如果在美國觀察輿情一段時間,會發現很多媒體因為鎖IP,所以他們的報導內容是台灣看不到的,包括Fox News、CNN、MSNBC等美國主流新聞台,PBS只有部分節目美國境外可以看的到,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彭博則大多給亞洲讀者「亞洲版」閱讀,亞洲讀者無法讀到美國版的全部內容。儘管這道美國境內與境外的「輿情牆」不是完全隔絕,但其實因為整體的新聞呈現與基調截然不同,所以你看了美國新聞,你真的產生一個很直接的感受:那就是「台灣重要是因為中國重要」。這的確也是筆者過去兩年的國科會計畫題目,計畫論述很簡單,就是當美國人在思考台灣問題,不管是對華府菁英也好,對一般民眾也罷,他們會認為台灣重要,是因為中國的崛起會對美國產生立即威脅這件事情很重要,同時因為統一台灣攸關中國的民族情感,所以美國官民必須要處理台灣這個議題。另外,比較近期的發展是,台灣重要是因為台製晶片重要,這個從川普對台積電的種種言行都可以看的出來,而晶片當然也至關美國國家安全。
又在川普2.0以來,川普與普丁會面、川普與澤倫斯基與歐洲領袖會面後,接下來非常有可能發生的川普-習近平會面,說明了兩個台灣各界必須面對的真實情況:
第一、川普的交易式外交之下,再去跟川普政府宣揚台美是民主夥伴,分享自由信念恐怕已經不管用了,甚至台灣方面如果一直去接觸川普討厭的人,尤其是過去川普內閣已經交惡的官員如John Bolton、Nikki Haley、Mike Pompeo這些人,川普應該會更有理由疏遠台灣。
第二、交易式外交已經走到了美俄、美中交易的階段,政治上、軍事上抗中、圍中不是說沒有,但至少是要包裝在談判桌上面好好講的暗盤。而且這暗盤也無法讓川普贏者全拿,而是give and take,也就是有些中俄在乎的東西,川普還是要讓利,才有機會達到他要的特定目的。
以上兩點的確就是筆者這段期間以來每天盯著各家媒體的訪談與評論,尤其是保守派媒體之後非常直接的感受。以福斯電視台為例,每幾天就會接受訪談的國家安全分析家肯珀(Hel Kemper)儘管挺川普對抗中國,但是更在乎川普的對等關稅收入可以怎樣彌補美國國內的支出,包括讓美國能源價格下降。然後關稅怎樣不會導致通膨,主要是藉由美國廠商自行吸收,包括廠商囤貨少一點,營業時間短一點,包裝紙少一點等方式來達成。重點是各國購買更多美製商品,仍需要來自於中國,所以川普跟習近平談有其必要。一言以蔽之,美國保守派媒體現在所呈現的,就是儘管華府仍走提防中國的路線,卻有著濃厚的和談而非武鬥的風格。
更有趣的是,川普向習近平遞出橄欖枝,最近提出要發出60萬張F1簽證給中國留學生的說法,馬上又掀起保守派茶壺裡的風暴。福斯在幾天前找來幾個意見領袖在節目中辯論,也提到反對此想法最力的人,包括保守派社會運動家魯福(Christopher Rufo)、美國眾議院議員葛林(Rep Marjorie Taylor Greene)與保守派作家詹森(Adam Johnston)。這些人都以國安為由反對川普這項提議。呈現一種川普個人一頭熱要改變對中關係、但下面的跟隨著對於這個髮夾彎突然跟不上的尷尬態勢。
也正因如此,放眼世界跟川普打交道的各國領袖,都知道要跟著演。《外交事務雜誌》有專文提到現在大家都知道怎麼在川普面前裝,因為川普現在要「世界和」而非「世界戰」。所以普丁假裝他在乎川普要的俄烏止戰,澤倫斯基假裝他同意川普給的安全保證,歐洲各國領袖也假裝他們滿意川普現在可以把普丁拉出來談的偉大成就。只要川普能夠繼續滿足於自我感覺良好的一片和諧當中,他老人家不要再轉向對大家都是一件好事,有點且戰且走的味道。
選民不喜歡中國但更厭煩綠色執政
事實上,跟川普1.0時麾下不同派系的人會互鬥一樣;川普2.0的現在,麾下有《華盛頓郵報》所整理出來的六大政治勢力,翁履中教授的臉書有詳細介紹,包括MAGA民粹主義者、傳統共和黨菁英、小政府保守派/財政鷹派、宗教右派、科技右派、MAHA(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與前民主黨員。會在政治上、意識形態上甚至軍事上反對中國的這些川系政治勢力,應該會是MAGA民粹主義者、傳統共和黨菁英與宗教右派。走經濟利益的如科技右派或小政府保守派/財政鷹派,可能更需要跟中國交易,不管在關稅上達到削減赤字的效果,或者在進出口上交換到美國想要輸中的商品(包括農產品、石油、藥等)與輸入的商品(稀土)。既然川普現在想跟中國交易而非對立,就表示主戰派如國務卿魯比歐可能已經暫退二線,上一線的大概就是財長貝森特,與取代馬斯克的新寵、輝達執行長黃仁勳。
而美國的這個風向,似乎也默默在台灣吹起來了,從2016年以來台灣民眾的反共氣息因川普1.0而起,但在川普2.0之後已大幅調整,儘管這不代表中國威脅的負面印象在台灣民眾心中已經被扭轉,但兩次大罷免大挫敗讓人已經感覺到民進黨進入第三任執政已然浮現的疲態。許多中間選民與年輕人可能不是喜歡中共,但更可能是厭煩了綠色執政,並開始用選票來冷落所謂的反共呼籲。更反映出賴政府對於川普2.0對中作為轉向的措手不及。先是對台灣的對等關稅遲不開獎,再來將是232條款的結果揭曉,再加上兩次大罷免的結果。台灣現在還有少子化、低薪、通膨、高房價與國防預算要達3趴等各種壓力,選民可能覺得政府過去芒果乾已經賣的太多了。
其實賴政府可以想想就在美中和之際,台灣除了繼續精實國防,更應該專注推出一些讓年輕人與中間選民有感的民生政策。當局勢對己不利時,不攖其鋒並且韜光養晦才有機會止跌回升。